《一》
1984年时,国内上映了一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题材的彩色故事片《高山下的花环》,一时风靡全国,观影人流如潮。该片是根据军队作家李存葆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李准、李存葆编剧,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当年该片就获得了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随后又斩获了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八项大奖,可谓风头一时无二。几年后,该片又获得了《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1977—1987年)故事片奖、导演奖。 1985年11月7日,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易名为《卫国军魂》在香港上映,又引起了轰动,上映14天票房就达346万港币,创造了30多年来大陆电影在香港上映的票房最高纪录。 早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出版后,就受到了无数读者追捧。此后又相继改编成了话剧、舞剧和电视剧,更是红遍了全国。当时电影界想抢这部小说改编权的有好几家大制片厂,特别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李存葆是军队作家,当然还是想把小说改编权交给八一厂。然而因为小说表现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的不正之风,以及革命老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注重意识形态的八一厂又一直犹豫不决。最后,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祭出了谢晋这尊大神,李存葆才终于点头交出了小说改编权。其实谢晋自己还不知道这事,他的习惯是一年只接拍一部电影,当时已接了李秀明主演的《秋瑾》。然而《高山下的花环》太吸引人了,谢晋破例接下了这部片子。 为了拍好《高山下的花环》,谢晋费了很大工夫揣摩,还特别申请开列了一批观摩外国资料片的清单。因为那一时期对进口影片的管制甚严,想要看个外国参考片都要费很大周折,就连谢晋这样的名导演也不例外。对于今天与网络朝夕相伴的人们来说,恐怕很难想像当年的情景。在观看了美国越战片《现代启示录》之后,谢晋深受启发,决定采用多机拍摄,因而确定了由3名摄影师来拍摄《高山下的花环》。这要放到今天,不是太平常的事情了吗?由上述几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对于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人民生活,是起到了何等决定性的重要影响。 小说和电影的名字都叫《高山下的花环》,其直接指向是烈士墓前用于祭奠的花环,引申喻义则歌颂了卫国将士们甘洒热血、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而在中国的南部边疆,提到高山下的花环,很多人都知道,那说的是木棉花。 木棉,别名攀枝花,高10~20 公尺,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每年2~3月份先开花,后长叶。其花鲜红似血,硕大如杯。4~5月盛开时叶片几乎落尽,风吹而过,峥峥绽放,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又称英雄花。 在中越边境上,每年春天,满山的木棉一片火红。英雄花,正是由英雄血、烈士血染成的。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有8千多名中国军人捐躯疆场,2万多名中国军人英勇负伤。中越边境的山岳丛林中,洒满了斑斑的英雄血。烈士陵园的排排墓碑前,闪动着灿烂的英雄花。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正是通过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再现了这场战争的几个侧面,从而带给了广大观众以强烈的历史震撼感和深深的思考。 影片《高山下的花环》从修改剧本到拍摄完成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当时算是高速度了。影片的外景地选择了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内景则转回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拍摄。为拍摄战争场面的重头戏,谢晋还给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写了一份报告,由此得到了军方的大力支持。当时动员了昆明军区、成都军区部队的1个步兵师、1个榴弹炮团和1个坦克团参演,手笔不可谓不大。在拍摄期间,云南边疆还爆发了两山作战,中越边境形势又一次极度紧张起来,这更为后来的电影公映壮大了声势。为了感谢解放军的支持,影片拍好后,谢晋就将首映式放在了炮火连天的老山前线。 影片《高山下的花环》以70年代末中国西南边疆解放军某部9连的活动为叙事线索,围绕一系列人物展开情节推进,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并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因该片少有地对历史和现实作出了某种理解与评价,在当时的中国军事题材影片中算是难能可贵的突破。 影片的主人公之一赵蒙生是高干家庭子弟,原为某军政治部摄影干事,为了曲线调动才凭关系临时下放到9连任指导员。惯于养尊处优的他无心连里工作,和同志们相处也格格不入。9连突然接到随军开赴前线参战的命令,大家都在紧急收拾行装,赵蒙生却接到了回城的调令。连长梁三喜斥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行为,搁下了狠话:“现在在你面前正处在一道坎上,前进一步还好说,后退一步你是个啥?!”舆论的压力迫使赵蒙生随连队上了前线。他的母亲吴爽不顾军情紧急,竟通过前线专用电话要求老战友雷军长将赵蒙生调离前线,当即遭到了雷军长的雷霆怒斥。强烈的耻辱感令赵蒙生决心在战场上洗刷自己。9连担任穿插任务,遇到了接踵而来的困难。在战斗中,赵蒙生目睹了梁三喜、靳开来等战友的牺牲,经受了考验,成熟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因为6、70年代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曾有大量高干子弟入伍从军。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战场上,同样有很多高干子弟浴血奋战,甚至捐躯牺牲。如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江燮元之子江鲁平、江南平,均在战场上表现英勇,负伤立功;广州军区第41军军长张序登之子张鲁汕、张鲁江,侄子张孟江,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均荣立战功;广州军区第55军政治部副主任甄文林之子甄平烈士,在突击谅山外围扣马山的战斗中冲锋在前,英勇牺牲;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副师长赵子雄之子赵杰昌烈士,在进攻老街外围小曹的战斗中担任尖刀排排长,冲入敌阵,壮烈牺牲;新疆军区某首长之子姜利民烈士,在突击莫隆的战斗中担任爆破组长,连续炸掉敌人3个火力点,不幸中弹牺牲…… 不可否认的是,当年也确实有些高干子弟在战前调回后方,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然而更多的高干子弟则效命沙场,卫国战斗。那时的老一代高级干部多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驭下律己甚严,对子女要求严格,家风清正。而子女们也大都不负所望,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舍家卫国的入伍誓言,成为了光耀后世的楷模。像开国上将张宗逊之子张又侠,相继参加了1979年对越作战和1984年老山作战,战功卓著,成长为了一代名将,后晋身人民解放军最高领导机构成员;原广州军区第41军政治部副主任刘义德之子刘粤军,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二等功,并登上了当年《解放军画报》的封面,后一直做到了大军区司令员。他们,都是当年使命沙场的高干子弟杰出代表。 影片中饰演赵蒙生的是时年32岁的唐国强。说来也怪,唐国强早年在《南海风云》、《小花》、《今夜星光灿烂》等影片中演的都是军人,却偏偏被冠以了“奶油小生”的外号,令他苦恼不已。当谢晋为《高山下的花环》选角时,唐国强是主动要求参演的,非常希望能通过此片让外界改变对他的印象。不过相较影片中其他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唐国强仍未能更加出彩。当《高山下的花环》大把揽奖后,他也只获得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 影片中的灵魂人物是9连连长梁三喜。他的家乡在沂蒙山区农村,因家中非常贫困,以致不得不在部队中借了很多钱寄回家去。本来团里已批了他一个月的探亲假,但为了让新来的指导员赵蒙生熟悉连里的情况,他一再推迟探亲日期。上级来了紧急命令,9连迅即奔赴前线参战,梁三喜失去了探亲的机会。在战场上,梁三喜指挥有方,胜利攻占了敌人的高地。当搜索残敌时,为了掩护赵蒙生,梁三喜不幸中弹牺牲。他没有留下一句遗言,遗物也只有一张血染的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欠账单 借:本连司务长120元 借:团部刘参谋70元 借:团后勤王处长40元 借:营孙副政教50元 …… 在这张欠帐单上,密密麻麻写着17个人的名字,欠账总额是620元。一名连队基层干部,常年戍边卫国,家庭负担竟是如此沉重,不能不令人感慨。归国后,团里的宣传干事下到9连采访梁三喜烈士牺牲时的豪言壮语。赵蒙生拿出了这张血染的欠账单,宣传干事看过之后,不以为然地说:“欠账单?这不说明什么问题吧。”赵蒙生激动地说:“实事求是吧!” 电影剧本中的这段情节在审查时曾被人指责为“有损解放军形象”,要求删去。谢晋不干了,这是小说中的神来之笔,删掉了还有什么意思!他寸步不让,宁可不拍,终于将其保留了下来。 影片中的9连排长靳开来,性情豪爽,身体强壮,业务纯熟,对战士们关心爱护,可以说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干部,早就应该得到提拔重用。然而,因为他的性格嫉恶如仇,看到歪风邪气就要说几句,提提意见,这就成了上级眼里的“牢骚”干部。靳开来当副连长的提干报告早就递上去了,可上面就是不批,以致他成了团里最老的排长。到了要打仗的时候,才突击任命他为副连长。对此,靳开来自嘲道:“副连长,副连长,战前赏了我一个送死的官。放心,我会在副连长的位置上死出个样来的。”战斗打响后,9连攻下了一个山头,但阵地上没有水,一些伤员和战士渴晕了过去,全连面临覆灭的危险。当时山脚下有一片甘蔗地,但战前有纪律规定不能动越南群众的东西。赵蒙生想带人去砍甘蔗,靳开来挺身拦住他,自己带人下了山。在砍完甘蔗回来的路上,靳开来踩响地雷身负重伤,被战士背回阵地后就牺牲了。多亏了这几捆甘蔗,9连才度过了难关,最后打下了主峰。然而,战后在评功授奖时,靳开来因为违犯了战场纪律而没有得到军功章。 当年的参战官兵,大都来自农村。而那个年代的农村,是普遍的贫瘠穷困。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玉秀,带着襁褓中的婴儿来部队奔丧。为了还清梁三喜欠下的债务,卖了自家养的猪,省下部队发给的路费,下了火车后没有再坐汽车,而是用双脚一步一步走到了部队驻地,硬是走了十多天,这是一个何等催人泪下的情节!靳开来烈士的英雄事绩突出,却没有得到军功章。身后抛下的孤儿寡母,又是何等心情呢!难怪赵蒙生激动地向营长表示:“那我要越级反映。我要向军党委、军区党委反映!”军长雷震后来更是发了怒:“不给靳开来立功,天理难容!” 梁三喜、靳开来这样的烈士,位卑未敢忘忧国,为部队建设、为国家尊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尽到了军人的使命和职责。那些默默无闻的烈士遗属们,将儿子或丈夫送上了战场,为国牺牲,没有怨言。可是,家庭的顶梁柱坍塌了,得到的,只是一点抚恤金。 这点抚恤金是多少呢?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牺牲烈士的抚恤金标准是:师级700元、团级650元、营级600元、连排级550元、班战士500元、民工470元、病故降低100元。由政府一次性向烈属发放。 这笔钱,当时可以买几辆凤凰牌自行车、几块手表,在农村也就勉强能买一头牛。 政府可能也感觉到了抚恤金过于微薄,1980年8月18日,由民政部、财政部下发通知,对越作战烈士抚恤金在1979年的基础上各提高300元加以补发。然而,对于为了国家而献出子弟生命的破碎家庭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