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受人们爱戴的老一代电影明星---于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勋章 器材收藏奖章 DIY能手奖章 器材大使 文笔秀才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0:5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一个人的作品贯穿始终。他就是著名老演员于洋。


   在中国大陆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位赫赫有名的老演员。从1947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经历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年代的电影繁荣期,六十年代文革中的电影萧条期,七十年代的电影复苏期,八十年代电影的蓬勃期,九十年代电影的平稳期,以及千禧年电影的转型期,几乎每个时期,他都留下了代表那个时代特色的作品。可以说,他的个人艺术生涯就是一部精彩的新中国电影发展史。


  于洋1930年出生于山东,童年时期随父母闯关东,来到了东北,亲历了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如何凶残地屠杀中国人。他后来当兵,参加了许多战争,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为他日后塑造众多军人形象奠定了基础。1947年,他就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电影《桥》就是他担任的主角。那时的人们非常单纯。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乏,但是大家斗志高昂,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对艺术精益求精。每个戏的每个角色,都认真写角色分析和小传,充分体验生活。由于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尤其是亲身经历了许多战争场面,于洋塑造的军人形象特别生动感人,深入人心


在1950年拍摄的电影《保家卫国》中,于洋扮演一位民兵英雄,他在片中还有一段感情戏。没想到,戏拍完,他也和剧中的女主角假戏真做,从戏中的情侣成为真实生活中的伴侣。于洋的夫人杨静是蒙族人,她是位坚强而乐观的女性。后来,他们夫妇俩人同去电影学院进修。毕业后,又在生活片《生活的浪花》中一起出镜。这是一部五十年代的青春偶像剧,从服装到那时候的时髦运动,无不体现着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生活和心态。他们夫妇二人在片中的演技也日趋成熟,并且他们也有了爱情的结晶——女儿于静江出世了。


于洋还演过一部反映中国第一个游泳冠军事迹的电影《水上春秋》。当时他不用替身,所有游泳动作都亲历亲为。一直关心中国体育事业的贺龙老总很喜欢这部电影,还问他何时再拍一部反映乒乓球运动的电影。于洋和荣高堂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遗憾的是,这些期盼着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人都一一过世了,没有看到中国举办奥运会的这一天。至今每当想起这些,于洋都会流泪。


在六十年代拍摄的谍战电影《英雄虎胆》中,于洋塑造的侦察英雄曾泰,英俊潇洒,文武双全,片中还有一段伦巴舞,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于洋成了家喻户晓的偶像明星。当时的总理周恩来非常关心文艺事业,尤其是电影业,他看到当时的中国电影院都是挂着前苏联的明星照片,就建议也评定一下中国的明星,将来在电影院里也挂上国产明星的照片。就这样,由各个电影厂推荐,经过中宣部鉴定,最后周总理拍板,确定了中国22位大明星。于洋是其中之一。那时,他走在街上常被人认出来。影迷给他的信多得可以装满好几大麻袋。虽然如此,他也不敢搞特殊化。他形容,有一次,他和著名老演员陈强一起去吃羊肉泡馍。那时候物资短缺,吃肉要凭票。演员有特殊津贴,也不敢走后门。他们两人恰巧和泡馍店的老板认识。虽然外面排了长队,老板让他们从后面进来吃饭。没想到排队的人群里恰好有他们的同事,很多人不满意他们可以不排队而有饭吃,就告诉了领导。于洋还为此做了自我批评和检查。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搞过特殊化。虽然走过很多地方,有很多人认识他,但是他再也没有为此走过后门。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自律。对艺术真心付出,无怨无悔,对生活要求不高,不求功名。他说,那个时候虽然物质贫乏,但是人们活的很快乐,精神上是非常富有的。


文革开始,于洋也成为反动艺术权威,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他干活努力,还被评为先进。女儿说,他是“模范挑粪工”。而夫人则是因为被牵扯进去一桩政治案件被打成右派,剥夺了演戏的机会。就这样,在这对夫妇艺术上最黄金的岁月里,没能从事心爱的演戏工作。虽然在文革后期,于洋得以重新出山,在一系列电影,如《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等演出主要角色。


粉碎“四人帮“以后,于洋夫妇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的电影事业中。他们勤奋地工作,力争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恨不得分分秒秒都要做事。然而,受当时的极左思想,许多优秀的作品不能和观众见面。除了拍戏,于洋夫妇还尝试做导演工作。于洋导演的《戴手铐的旅客》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当时极为轰动。里面的插曲《驼铃》也流行一时。


那时,于洋有一儿一女。女儿从小就在电影《洪湖赤卫队》中客串女主角韩英的童年时代。长大后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做了导演。儿子于小阳是位颇有才华的新锐导演,在艺术上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勇于突破和创新。可惜生不逢时,他拍的一半片子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公映。在一次外景区踩点中,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哮喘病突发,于小阳不幸去世,年仅44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的过世对两位老人的打击可想而知。然而这对坚强的夫妇终于还是重新站了起来。


就在今年,于洋与老演员秦怡拍摄了电视电影《情醉富春江》。此外,他还完成了电视连续剧《天堂秀》。他对年轻演员陆毅非常欣赏。他希望年轻一代的演员不要过多去关注片酬,要多在艺术上有所追求。


女儿于静江移民美国,于洋夫妇此次来旧金山湾区是为了参加外孙女的毕业典礼。我们得以有幸采访到他们全家。女儿也继承了父亲的秉性,为了中美文化交流而奔波,做了不知多少场演出,自己任劳任怨,却分文不取。这一家人都有浓浓的赤子之心,难以割舍的中华情。


在女儿家中,我们终于见识了这对年过80的夫妇。他们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完全不想那个年纪的老人。于洋除了是中国电影协会的会员,也是中宣部重大历史题材片子的顾问,还不算完全退休。他的爱好广泛,还是中华垂钓协会的理事,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他还是中国美食家协会的会长,对美食很有见解。采访之后,我们的中午饭就是在他女儿家,和他一起吃的。他说他从不忌口,但是保持饮食平衡,注重养生。对于饭桌上的红烧肉也不拒绝。而我拌的樱桃萝卜也颇受欢迎。老人家的胃口极好,高兴时还喝两盅高粱酒,精力之旺盛,让我们年轻人都赞叹不已。这都缘于心态好。即使受过那么多委屈,也没有怨言。他坚信,母亲错打了孩子,不能怪母亲。难怪老人家不停地说,他赶上好时代了。生逢其时,何其幸运!

于洋,原名于延江,著名电影演员。现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兼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勋章 器材收藏奖章 DIY能手奖章 器材大使 文笔秀才

沙发
发表于 2015-2-21 10:52:14 |只看该作者

深受人们爱戴的老一代电影明星---于洋

本帖最后由 孟昭杰 于 2015-2-21 11:01 编辑

     于洋是山东省黄县人,1930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六岁那年,闯关东的父亲病死关外,家乡又遭灾,这突来的天灾人祸,迫使母亲带着他流落到东北。在长春,他遭受过孤儿院的虐侍,也饱尝过流浪街头的凄苦。直到替人做佣人的母亲攒下点血汗钱,才把他送进小学读书。1942年,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为一部儿童片挑选临时儿童演员,于洋抱着自己找些活路以减轻母亲负担的心理经人介绍去应试。结果被选中。于是,在半工半读生活中,他接触了电影表演。

     1945年,东北人民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获得解放,也掀开了于洋生活中崭新的一页:他那在八路军中工作厂多年的哥哥随部队来到长春,找到了他,并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五岁的于洋参加革命队伍后,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参加过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两年多的战斗生活对自己日后的电影表演,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7年11月,于洋奉命来到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留下他打老蒋》的拍摄。在这部短故事片里,他扮演我军连长。从此,他正式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活。


     《留下他打老蒋》的导演伊琳,做为于洋在电影艺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首先教给于洋的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革命文艺宗旨。并且还告诉他,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础,没有真实感受,表演就不可能真实。同时,陈波儿、王滨等都对于洋有过殷切的希望和具体的帮助。

     1948年我国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开始拍摄。在这部影片中,我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国家的主人出现在银幕上。于洋在影片中饰演了青年工人吴一竹。他的表演纯真、质朴,表现出获得翻身解放的炼钢工人,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勇于克服困难的可贵品质。

     1949年,于洋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于洋还参加拍摄了《中华女儿》、《卫国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摄这些影片的过程中,他接触到刘琼、谢添、陈强、张平等很多有经验的老演员。从他们身上学习了许多长处,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创造中来。这种学习,成为于洋艺术上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曾深有感触他说过:“如果说我的表演还有特色的话,与这些老演员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他尤其不能忘怀自己的良师与益友——蓝马。

     于洋与蓝马是在1951年拍摄《走向新中国》时结识的。在影片中,蓝马饰工程师,于洋饰炼钢工人。从体验生活,到实地拍摄,他们一直在一起。于洋从蓝马的表演中深切地悟出了什么是内在的真挚,认识到演员创作中应该做到我就是“他”,而不是我在表演;演员要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和动作打动观众,而不要搞虚假的卖弄。此后,于洋便执着地追求着那种在生活中寻找表演依据,带着真情实感去刻画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1953)中黛乌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次可喜尝试。黛乌是一位苗族青年,边寨的联防队长。于洋以富于激情的表演,塑造了这位勇敢、顽强、纯朴、坦率的苗族青年形象,得到观众的喜爱。

     1955年,于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集中学习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主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如果说,从前他是在广泛的学习和探索中走过来的,那么这次学习,带给他一次运用理论系统地总结自己过去艺术上成败得失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重要标志,就是他在电影学院表训班毕业后不久,在影片《英雄虎胆》(1958)中塑造的我军侦察员曾泰的形象。

     曾泰是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军侦察科长,必须取得敌人的信任,才能进行活动,完成任务。于洋抓住人物的这一特点,按照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定身份去表演,因此演得真实可信。我们看到银幕上的曾泰勇敢、机智、临危不惧,面对匪首李汉光的威胁和女特务阿兰的引诱,从容不迫,有理有节。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英雄虎胆的我军侦察员的形象。这部影片上映时,曾泰的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于洋也因而成为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演员之一。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于洋演员生活的黄金时代。他连续参加《飞越天险》(1958)、《青春之歌》(1959)、《矿灯》(1959)、《水上春秋》(1960)、《暴风骤雨》(1961)等影片的拍摄,塑造了赵中凯、江华、傅东山、华小龙、肖队长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暴风骤雨》中土改工作队肖队长的形象塑造很有光彩。他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当年参加上改时见到过的几个工作队长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经过艺术加工,熔铸到肖队长的形象中,把自己当年饱含深情访贫问苦的情景溶化在肖队长与贫农赵玉林等人物的感情交流中,语言和动作真切自如,在肖队长这个形象身上显示了于洋那种刚毅、深沉、真挚、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
1964年,于洋参加了影片《大浪淘沙》的拍摄。这部影片表现大革命前后几个知识分子所走的不同道路,于洋扮演了主要角色靳恭绶。这个人物耿直、倔强,勇于追求真理,愿为真理而献身。靳恭绶这个人物对于洋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的遭遇和经历,使于洋联想到自己从一个逃荒的穷孩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从而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于洋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脉络、个性和特点,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追求革命、不断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靳恭绶在市场上初逢赵老师,思想上受到启蒙后,那种外静内动的神情;为维护正义,他鲁莽地对结拜弟兄挥以老拳的愤激行为;为了追求崇高的信仰,他与女友不欢而别时的率直举动……。这些戏,他都演得真实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鲜明个性。影片摄制完成后,还没来得及上映,“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这部影片包括于洋所塑造的靳恭绶的形象,也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批判。1976年以后,影片才同观众见面,受到好评。
中,于洋在中止了一段银幕形象创作后,曾参加了《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等影片的拍摄。

     1976年以后,于洋除继续担任演员外,开始从事电影导演工作。《万里征途》是他的导演处女作,这是1977年摄制的一部表现工业支援农业题材的影片。《戴手铐的旅客》是他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他近几年来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影片表现在十年动乱中,不计个人安危、坚守自己岗位的公安干部的事迹。于洋把这部影片处理成正剧,描绘了刘杰、王丰年、魏子恒、魏小明等几个具有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公安干部的形象。“桥头会面”、“街头闹市”“列车追踪”几场戏的处理都较有时代特点,“冲冲冲”、“杀杀杀”的背景歌声,买卖东西时的语录问答,水泄不通的列车中混乱、嘈杂的情景和拷问的场面,把人们带回十年动乱那特定的年代。但影片也存在个别情节不够真实,为打斗而打斗的不足之处。做为影片的主要演员,于洋塑造的刘杰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于洋在电影战线工作近三十五年,有丰富的电影表演经验,目前又从事电影导演,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期望他在电影创作上做出新的成绩。

     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部表现海员生活的影片《大海在呼唤》。从导演处理上说,存在片面追求一些花花哨哨的场面的缺陷,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目前正着手筹备拍摄反映内蒙人情风俗的影片《驼峰上的爱》。(文/霍凤仁颜久石   来源:《中国电影家列传》)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论坛元老 超级版主 耕耘奖章 器材收藏奖章

板凳
发表于 2015-2-21 21:43:46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崇拜于洋老师,喜欢他那种独特气质的表演艺术。
09年常家庄园第一届电影节我们邀请的就是他,非常平易近人,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想念他。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活跃会员 诚信奖章 论坛纪念章

地板
发表于 2015-2-25 09:45:1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热心奖章 优秀版主勋章 论坛纪念章 文笔秀才

5#
发表于 2015-2-25 18:02:0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活跃会员 宣传达人

6#
发表于 2015-2-25 21:08:01 |只看该作者
俺老家的人,我最早看他的电影是《火红的年代》和《第二个春天》,文革后好多老电影复出才知道他还演了好多老电影。《第二个春天》我至今还经常喜欢看。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 陕ICP备12000739号-1 )

GMT+8, 2024-4-24 07:20 , Processed in 0.05530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影中国 | 老电影与音响 X2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