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庆中华 于 2018-4-8 10:56 编辑
幕后花絮"卖花哟,有蔷薇,还有金达莱……"这熟悉的台词,配着凄婉动人 卖花姑娘 的音乐,曾经打动过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他们不会对这部曾在上世纪7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卖花姑娘》感到陌生,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坎坷的命运和优美歌声曾让许多人流下热泪。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卖花姑娘》的乐曲和剧本出自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之手,而电影《卖花姑娘》导演,则由他的儿子,后来成为领导人的金正日担任。
折叠剧本创作据金日成自述,20世纪30年代他在吉林监狱里就开始构思《 卖花姑娘歌谱 卖花姑娘》剧本,而该剧首演就是在中国,地点是西满辽河地区五家子村的三星学校礼堂。
对于这段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日成的回忆录《与世纪同行》第一部《抗日革命》第二卷第四章《在探索新的前进道路的日子里》中的《变"理想村"为革命村》一篇中写道:"1930年10月,我从东满来到五家子。当时,我们通过学生,给村里的人教唱了很多革命的歌曲。《赤旗歌》、《革命歌》等革命歌曲,只要到学校去教唱一次,当天就传遍全村。我也着手完成《卖花姑娘》的剧本。这个剧本,我在吉林市时就已开始写,并已试演过几次。在十月革命13周年纪念日那天,我们在三星学校礼堂演出了这出歌剧。这出歌剧解放后长期被埋没,到了70年代初,才在党中央组织书记的指导下,由我们的作家、艺术工作者改编成电影、歌剧和小说公之于世。组织书记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朝鲜的最高政治领导者和军事指挥者,金日成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金日成文选》中,有不少反映他文艺思想的内容。金日成提出,电影应该像党报的社论那样,号召性强,走在现实的前面,从而在革命斗争的每个阶段都能起到动员作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电影《卖花姑娘》诞生了。
折叠影片影响
金正日在电影《卖花姑娘》拍摄现场指导 根据新华出版社的《当代风流》和《外国元首情趣爱好》两书,在金正日的积极倡导下,《卖花姑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金日成任编剧,金正日任导演。《卖花姑娘》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了朝鲜电影的代表作。该片除了在中国受到欢迎,还获得第18届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奖和特等奖章。
该片的主演、美丽动人的18岁朝鲜青年演员洪英姬被授予人民演员的称号。据2010年出版的《中国影像志1949-2009 电影卷》记载,洪英姬头像出现在1992年版1元纸币的正面图案上,这样空前绝后的待遇也体现了朝鲜两代领导人对电影艺术衷心的喜爱和对洪英姬本人的欣赏。片中其他主演后来也成为了朝鲜的功勋演员。
制作发行
《卖花姑娘》宣传海报 抗日战争时期,金日成在中国吉林省吉林市一带从事革命工作时创作了歌剧《卖花姑娘》,1972年,该剧在金正日的亲自指导下改编成电影。然而,在那动乱年月里,这部朝鲜影片是怎样被突击译制出来的?
如今已70岁的著名女作家何鸣雁,在"文革"初期被诬为"修正主义文艺路线黑尖子"。1972年8月的一天,造反派刚抄了她的家,又突然通知她到军代表办公室去。她抱着一种"有去无回"的心情走进军代表办公室,一眼先看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负责同志坐在那里,还面带笑容。军代表严肃地说:"何鸣雁,长影借用你去翻译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这是政治任务,你要完成好!你准备什么时候走?"正在劫难中度日如年的何鸣雁脱口而出:"马上就走!" 长影选中何鸣雁担纲《卖花姑娘》的翻译任务是有缘故的:早在1958年,何鸣雁初次进长影翻译了朝鲜电影《春香传》。导演要求全剧歌词都要押韵,而她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用七律译了出来。电影公映时打出字幕,观众非常喜欢,纷纷去信称她为"何老先生",向她索取歌词文字稿。而当时她才26岁。 何鸣雁重回长影后,就和配音演员们一起在放映室里突击译制《卖花姑娘》。开始,她只是机械地翻译。翻译着,翻着,只听得满屋子的抽泣声。她也是一边流泪一边译,最后终于泣不成声了。令人着急的是:影片翻译两天后,女主人公的名字还没有被理想地翻译出来,而北京及长影的层层领导在紧催这部电影的译制进度。按朝鲜语直译,女主人公的名字是"花粉",何鸣雁觉得不妥,没有准确体现原意。第三天早晨,她起身时忽然脑海中跳出一个"妮"字,顿时眼睛一亮:中国人对姑娘的爱称不是"妮"吗?何鸣雁飞也似的从宿舍楼跑向录音间,大声喊:"有了,有了,花妮!花妮!"译制组导演、演员一听,也高兴地跳了起来,"花妮!太棒,神译!" 电影《卖花姑娘》从翻译到混录,最后洗出拷贝,总共花了仅7天时间。在全国公映的时候,是全天24小时循环放映,歇人不歇片,跑片员车轮飞转,拷贝一本一本传递,哭声在神州大地此起彼伏。
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