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博文: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幕后花絮 作者:和梦一起飞(7)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论坛纪念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0:14: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思想着的舞蹈家——莫德格玛
在巍巍青山脚下,在绿草茵茵的大草原上,在清澈的溪水旁,一位活泼、美丽的蒙古族少女身穿漂亮的民族服装,手持酒盅击节乐舞,头顶盛满奶酒的碗纵情放歌。舞姿翩翩,好似微风掠过草原的绿色波浪,春风拂面而来;舞步轻盈,双肩均匀抖动,犹如舞动美丽的丝绸,发出耀眼的光芒……她的“碎步飞走”“圆场步法”“双肩柔韵”“弹抖碎肩”等绝妙技艺,闪耀着生命的活力和奔放的情感火花。
这是我国著名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表演的独舞《盅碗舞》,这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成为莫德格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通过全新演绎的《盅碗舞》,莫德格玛把蒙古族舞蹈带到了国际舞台。人们提起莫德格玛,言必及《盅碗舞》, 40多年演出上千场,莫德格玛每次的表演都充满激情,观众每次都看到一个鲜活的、全新的顶碗少女形象,莫德格玛说:“因为我将感情融入到舞蹈中。”
著名歌唱家王昆曾说过,如果一个歌者或舞者每每表演起来纹丝不差,恐怕不是真正的艺术家,那也许是个匠人。每个人对同一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可以另辟蹊径,但她(他)具有的风格别人重复不了。每次看莫德格玛表演都感到新鲜,得到艺术上的享受,真心佩服她的聪慧、艺术热情以及深厚的功底。
莫德格玛有少数民族特有的豪放性格,也有女性的缜密、细腻,这在她的《盅碗舞》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动作已经相当熟练,可每场演出前,莫德格玛还要把《盅碗舞》的全部动作、表情对着镜子比划、琢磨……她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因为她知道,只有表演时能够“随心所欲”“挥洒自如”,才是艺术上的最高境界。40多年《盅碗舞》的表演使莫德格玛舞蹈表现力有了蜕变,有了新的飞跃。
1962年7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中,莫德格玛的《盅碗舞》获得金质奖章。随后,莫德格玛又陆续到法国、意大利、@belgium@、瑞士、荷兰等国访问演出半年之久。每到一地,莫德格玛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美,法国报刊称赞她为“蒙古大美人”。回国后,当时的陈毅外长在接风宴上对莫德格玛说:“我得到了消息,你的演出返场三次,轰动了欧洲。”
从独舞《盅碗舞》起步,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家喻户晓的蒙古舞《赞歌》领舞,50岁出头又成功自编自演独舞《蓝蓝的天》,莫德格玛的艺术轨迹印上了民族文化深深的烙印。
王昆《农友歌》
王昆(1925—),中国女高音歌唱家。1925年4月14日生于河北唐县,1938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抗日救国会。她喜爱唱歌,常为群众演唱《松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五月的鲜花》等歌曲。1939年4月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随团回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音乐部学习。1945年4月,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她扮演女主角喜儿,获得成功。此外,她还主演了新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并经常表演独唱。抗日战争胜利后,她随同鲁迅艺术学院到了张家口。后随华北联大文工团在华北各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中国歌唱家林俊卿,曾在中央实验歌剧院任演员。1962年东方歌舞团成立,王昆从中央实验歌剧院调到东方歌舞团任艺术委员会主任。1965年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她演唱了《农友歌》。王昆现任东方歌舞团团长。
王昆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代演员。在声乐艺术上,她既有得天独厚的歌喉,音色高亢、嘹亮,又有丰富的表演艺术实践经验。她善于从传统歌唱艺术中汲取营养,掌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同时,她也从欧洲歌唱艺术中吸收其发声方法,广采博取,创造她特有的热情、朴实、乡土气息浓郁的演唱风格。她擅长演唱的代表性曲目有中国歌曲《秋收》、《二月里来》、《翻身道情》、《革命将士出征歌》,印度歌曲《划船调》、《神啊,吹起你的笛子吧》等;孟加拉歌曲《求雨》、苏联歌曲《田野静悄悄》等。她曾随同艺术团体访问了亚洲、非洲、欧洲等许多国家,对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传奇新疆舞阿依吐拉
阿依吐拉(1940~),中国维吾尔族女舞蹈演员,1940年5月30日生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幼年喜爱舞蹈,1952年在新疆阿克苏专区文工团任舞蹈演员,1955年调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歌舞团,1961年调至东方歌舞团任独舞演员。阿依吐拉的表演细腻,舞姿轻盈优美,她表演的主要作品有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天山之春》、《赛乃姆舞》、《迎亲人》;塔吉克族舞蹈《牧羊女》等。其中《摘葡萄》曾获1959年第 7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金质奖;1964年参与大型音乐舞蹈诗史《东方红》的编演拍摄工作,取得非常高的艺术成就。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迎亲人》获1980年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观摩演出表演 1等奖。198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介绍著名舞蹈家阿依吐拉》电视片。阿依吐拉曾先后到印度、日本、巴基斯坦、苏联、奥地利、美国等20多个国家访问演出,受到世界广大观众的好评。
傣族精灵——刀美兰  
四十年代初,刀美兰出生于西双版纳景洪县允帕钪。由于父母过早离异,家境困难,她很小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她从小爱听老人讲故事,朗读长篇叙事长诗,鼓爱佛寺的壁画,并模仿着壁画上孔雀开屏、仙女起舞的姿势跳舞。1954年,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工队成立时,她被推荐为专业舞蹈演员。
  参加文工队以后,刀美兰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练功,下乡向老艺人学习,在排演中很快就显露出了惊人的才华。从学演箅蹈《采茶扑蝶》、《鄂伦春舞》等,到小型舞剧《召树屯与喃木娜》中担任主角的表演,都显示出她作为傣族赏在传统和生活方面深厚的基础。1956年,当云南省举行第一届各族青年文艺体育大会时,刀美兰以她质朴自然、端庄、典雅的表演风格受到省领导和文艺界领导的重视。1957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人演中,也美兰在《召树屯与喃木娜》中的表演,受到首都各界的称的称赞,同年,她随云南省党政代表团赴缅甸访问演出,引起民了轰动,博得缅甸各界人士的赞扬。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文艺会演中,刀美兰主演的傣族舞蹈《赶摆》、《小卜少》,受到了首都各界很高的评价。此后,她被调到云南省歌舞团工作。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与傣族人民在欢度泼水节时,对刀美兰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的傣族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要苦练基本功,好好向民间艺人学习,为本民族的舞蹈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同年10月,经周总理提名,刀美兰被调到北京东方歌舞团工作。她在这个团的10年间,苦练基本功,努力学习,参加演出亚非拉各国舞蹈,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1964年,刀美兰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她主演的傣族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年“文革”给包括刀美兰在内的全国文艺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1970年,刀美兰和她的丈夫王施晔被下放到昆明的一个工厂当工人,几年后才被调到云南省歌舞团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重新焕发了艺术的青春。1980年在大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中,刀美兰表演的独舞《水》和《金色的孔雀》均获奖,受到了文化部和中国舞协领导的高度重视。1982年,由刀美兰主创、王施晔作曲的《刀美兰独舞晚会》获得极大成功。
   由于刀美兰对民族艺术的突出贡献,1983年,她被评选为云南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年过半百以后,刀美兰仍不断地致力于培养民族艺术人才,她在西双版纳、德宏开办了“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以上我们仅仅谈到了整台音乐舞蹈诗史的诞生过程及老艺术家的简单介绍,其实,这部音乐诗史巨著的音乐同样十分的精彩。整部音乐中国味道十足,但是又不乏豪迈的气势。诗史的背景音乐里面就用到了《江河水》这样的曲牌音乐。与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描写码头工人,卖儿卖女的悲惨生活融为一体。与其相似的就是到了第二场《星火燎原》最后“清算”一场,运用的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处。紧接着就是压抑已久的农民们得到了自己的粮食,音乐效果马上就由悲愤和怒火演变成了极具跳跃感和动感的欢快的音乐,民族味道极浓,悦耳动人。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时候,描写女工播种纺线时,音乐再次凸现出了动感,快感和跳跃感。这是用音乐来描写剧中人的最恰当的范例。有人说:“当语言无法沟通的时候,音乐便诞生了。”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们的音乐舞蹈诗史中,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部诗史中还有一个我认为的亮点,那就是在这部诗史中,用到了两次音乐的变奏。第一次在第四场《抗日的烽火》中有一段关于斗争群众对于当权者的示威运动。在这个篇章里,首次用到了“国歌”的变奏。让人听起来即新颖又别致,同时又准确的表现出了群众的意气风发和锐不可当。动作的整齐划一和别出新裁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合适的统一。第二次在最后的渡江战役的时候,用到了“向前,向前,向前”的变奏,再配合上枪声,气氛热烈,也把我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的精神面貌展露无疑。这两次变奏,堪称经典!
在描写渡江战役里还有一点想说说,那就是在军民一齐抗战的时候,有的老百姓也忙着帮忙搬运器材物资,这里的镜头,大致位于四点钟方向,而人们若一字走下则显得十分的单调,因此导演组特在这里设计了“之”字过台方式,非常的新颖,同时也可服了舞台呆板的上下场方式。非常值得后人们借鉴。其实在整部电影里,我们不难看出,摄像和导演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镜头位置设置的问题上。我们能看到的所有画面都是基本上遵循了“黄金分割点”的科学配镜。使得人物有活气,很灵动,在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音乐舞蹈诗史里显得“不死板”,可谓匠心独运。
在这段《游击队之歌》中,舞蹈演员似乎偷了一个“懒”。那就是当我们胜利炸毁了敌人的运输设备,取得了战斗果实的时候,用扁担往回担,这个时候,细心的观众估计都会发现,这个扮演搬运人的演员肩膀上,根本就没有扁担。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场面里,随着舞蹈演员的整体气氛和他自己张开的双臂,我们观众也就想当然的“臆造”出了一条扛在他肩膀上的扁担。这不妨认为是艺术的省略号吧。
曾经有一个音乐学院的朋友问我有没有傣族的音乐,她们要跳一段傣族的舞蹈,愁的是找不到合适的音乐。我在第一印象就想到了《东方红》里的音乐。在最有一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里描写各个民族人民欢聚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所用到的一段段各民族的音乐,堪称经典。尤其是这段傣族的音乐,让我久久难以忘却。电影《带手铐的旅客》中,最后一个情节,红星镇围追特务张强的时候,在一个小酒馆里,我们的英雄侦察员刘杰等待特务的出现时用到的背景音乐,就和《东方红》里的音乐及其的相似,意境深远,颇有平静之下暗藏杀机的意味。每每观赏这部老电影,一听到这段傣族风情的音乐,我就会想起刀美兰老师那翩翩的舞姿,绕梁三日不绝。
艺术到了最高的领域。都会相通的。
这就是这些年我看《音乐舞蹈诗史——东方红》的一点感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活跃会员 诚信奖章 论坛纪念章

沙发
发表于 2014-7-3 16:31:29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热心奖章 优秀版主勋章 论坛纪念章 文笔秀才

板凳
发表于 2014-7-3 20:30:58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李大哥,非常精彩,好精品中的精品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 陕ICP备12000739号-1 )

GMT+8, 2024-9-24 02:36 , Processed in 0.0215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影中国 | 老电影与音响 X2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