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行商应该如何确定电影拷贝数(转载) [复制链接]

Rank: 1

宣传达人 优秀版主勋章 论坛纪念章 器材收藏奖章 文献收藏奖章 老电影高手奖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07:08: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电影作为一种以胶片和银幕为基本传播方式的艺术形式,在发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然影片在院线中放映需要依赖胶片,那么一部电影在发行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拷贝呢?本文为了给论证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前提条件,在文中提及的拷贝仅仅代表传统意义上的胶片拷贝,不包括数字拷贝等其他影像存储媒介。另外,在电影发行过程中,多数情况是发行商直接受制作方委托发行电影;更有些比较强势的电影,制作方为了保证利益的最大化自己担任发行工作。本文为了使叙述逻辑清晰明朗,会假定发行商受制作方委托发行电影,即制作方与发行商有着明显的共同利益。
第一,拷贝洗印费用应该属于影片制作费用的一部分,所以电影拷贝数首先应该视影片具体的制作成本而定。
电影拷贝由于其存储介质为胶片,所以其成本比较高。一本胶片拷贝的制作、洗印、发行等费用总和大概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而一部影片如果需要做到“全国起映”并保证高频放映的话大概需要约500本拷贝。所以如果这样计算的话将是一笔相当庞大的开支。而对于投资额在5000万以下的电影而言,500万的拷贝洗印费用在整个成本结构中就会占有过高的比例,从而直接影响影片品质。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如果保证洗印充足的电影拷贝则会消耗大量资金,从而直接影响影片质量,这样的话即使能够做到全国大范围内铺开,一部制作粗劣的电影也是很难将观众吸引进影院的,这样不但背离了初衷还很有可能毁掉观众对电影的信心度,从而丢失市场;另一方面,如果保证电影制作水准就只能牺牲拷贝数量,可这样一来没有足够的胶片拷贝,其放映场次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直接影响票房收入。我想这也是我国中小成本影片票房表现一直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对于小成本电影的而言,如果要通过对拷贝的控制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逐步洗印”的方式。即先洗印发行一部分拷贝,集中供应重点城市,待收回一部分票房并且市场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再洗印一部分拷贝,扩大覆盖面。这样分批次投放既可以控制成本,又可以实现好的市场回报。电影《疯狂的石头》就是一部以这样的运作模式获得成功的小成本电影。由于《疯狂的石头》总体投资仅为300万元人民币,所以该影片投放之初,片方仅仅投入了几十本拷贝。在这样的条件下,《疯狂的石头》上映三天后就创下了200万元人民币的佳绩。于是片方乘胜追击,继续加洗拷贝,不断扩大投放量。最终总拷贝数达到了400余个,并且取下了2000多万的票房收入。这在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中创造了难以逾越的奇迹。疯狂的石头能够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不仅和电影本身的品质和市场适应性有关,更多的是因为片方科学的投放拷贝的策略。这对于中国中小成本影片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正在被许多小成本影片仿效和学习着。不过在盗版猖獗的中国,要普遍实行这样的方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二,确定拷贝数要做到科学高效、不浪费。
由于电影在放映过程中,拷贝与银幕并不需要是一对一的关系,往往一本拷贝就可以保证两到三个放映厅的正常放映。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发行商必须考虑到每个影院的具体情况,包括银幕数、放映时间、放映场次等信息,提供科学合理的拷贝数量。
另外,对于一些银幕数有限、设施条件比较差的影院而言,为了保证票房收入的最大化,可以与临近的影院公用一本拷贝或相邻的三家影院公用两本拷贝等。
在实际的发行工作中,由于拷贝洗印发行的费用是全部由制片方承担的,所以作为电影放映单位的电影院往往基于对自身工作便捷度的考虑向制片方或发行商多索要拷贝。对于这样的情况,发行商应该做好调查和沟通的工作,尽量让每个拷贝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最大限度得控制成本。
影片发行方的工作宗旨毫无疑问是追求票房收入的最大化。基于这一点,如果扩大拷贝的洗印量的话其最终目的是填满市场缝隙从而尽可能彻底得利用市场资源。而电影拷贝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对“电影拷贝”这一资源不能合理得利用,那么也就造成了另一种资源的浪费。在追求对一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同时浪费另一种资源无疑是一种背离初衷的愚蠢行为。所以让每一本拷贝都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即尽可能得提高“单拷贝票房”是确定拷贝洗印数量的最基本指标。
三、拷贝数应该与影片受众规模和市场需求成正比。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受众规模是影响影片市场回报的最主要的因素。影片受众广泛就意味着市场庞大,就需要用数量较多的拷贝来保证填满整个市场;如果影片受众群体狭小,那么与之相应的就是市场狭小,那么投入数量庞大的拷贝不但没有了意义也会成为庞大的经济负担。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具有极大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大片拷贝数往往非常庞大,而我国的艺术电影,即使在国外获得奖项并且口碑和声誉都极好的作品,其拷贝数也少得可怜。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不单单是投资成本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市场需求的客观反映。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促使商业大片的发行商不遗余力得向市场投放拷贝,为的就是尽可能得填满市场缝隙,把该拿到的每一分钱都放进口袋。影片《功夫之王》上映时全国胶片拷贝数683个,数字拷贝也达到了545个,总拷贝数达到惊人的1228个;影片《投名状》上映时全国胶片拷贝数650个,胶片拷贝377个,总拷贝也达1027个;同期上映得《集结号》拷贝数也过千个。从这些票房飘红的商业大片来看,增加1000多万元的拷贝洗印费非但没有导致片方与发行商的经济拮据,反而成了上亿元票房收入诞生的基本前提,可见市场需求对拷贝数量的控制作用。相反的,国内一些艺术片导演虽然其作品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广受国际理论届的好评。但这些艺术电影的观众往往仅局限在业内人士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觉得了其市场规模的狭小,其拷贝数量也就自然少得可怜。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仅仅洗印了50本拷贝,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拷贝数只有40个,王小帅的力作《青红》拷贝数也仅有不到60个。这些电影并不是以票房收入获得盈利而是以奖项获得为主要盈利模式,所以拷贝数量的稀少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所以拷贝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部影片的运作模式的区别。
总而言之,电影发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对“确定拷贝数”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又是电影发行过程中不能不提的重要一环。当我们把一项具体工作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具体,通过它能够折射出许多行业内的问题,对它的研究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其实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所谓实现电影产业化、创造电影工业体系等貌似遥远而又高深的概念,要实现它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需要无数专家与业内人士通过不断论证与实践才能到达的境界。要实现它其实只需要我们把类似“如何确定一部电影拷贝数”这样的问题切切实实得解决好就足以了。所谓“工业”其实就是基于对所有细节问题都实现标准化、合理化。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些的时候,所谓的“电影工业”就建立起来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活跃会员 宣传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4-5-15 10:33:01 |只看该作者
看来一部电影拷贝价格不菲。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勋章 器材收藏奖章 DIY能手奖章 器材大使 文笔秀才

板凳
发表于 2014-5-15 20:07: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孟昭杰 于 2014-5-15 20:08 编辑

原来的情况不是这样,新片上映前,一般都是由省电影公司根据影片内容预测上座率和观众群以及排映时间及放映场次,然后根据情况向中影订购数量不等的35毫米拷贝,新片来后省公司组织业务看片,还有时组织一批新片在地州市组织业务看片,再做出相应的宣传要点和排映影片。当然是一线城市和一线影院优先。16毫米影片基本上是按县公司的配置比例订购拷贝。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优秀版主 主题优秀奖章 论坛纪念章 文献收藏奖章

地板
发表于 2014-5-15 21:09:05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纯真年代,老电影是我们的好伙伴;艰难岁月,老电影是我们的心灵支撑。夜深人静时,一杯清茶,一部老电影,伴随着电影机微微的马达声……让我回忆那个搬着小凳子,顶着寒风酷暑的夜晚在田埂、山坡、球场上看露天电影的情景,回味着单纯和快乐的童年时光!
打开电影记忆,追忆往昔岁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活跃会员 诚信奖章 论坛纪念章

5#
发表于 2014-5-16 22:27:47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 论坛纪念章 DIY能手奖章 文笔秀才

6#
发表于 2014-5-20 19:43:48 |只看该作者
数字拷贝的发行成本和胶片拷贝的发行成本有差异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7#
发表于 2014-7-1 09:26:32 |只看该作者
刘邦才 发表于 2014-5-20 19:43
数字拷贝的发行成本和胶片拷贝的发行成本有差异么?

我想数字拷贝的发行成本要远远低于胶片了
能和我做朋友不会让您后悔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热心奖章 优秀版主勋章 论坛纪念章 文笔秀才

8#
发表于 2014-7-16 19:46:41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 陕ICP备12000739号-1 )

GMT+8, 2024-9-28 22:15 , Processed in 0.02307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影中国 | 老电影与音响 X2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