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影《红日》诞生记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优秀版主 主题优秀奖章 论坛纪念章 文献收藏奖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8:53: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陈云平 于 2012-5-8 18:54 编辑

       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1963年摄制的军事题材影片《红日》,是继《南征北战》之后新中国拍摄的第二部大型战争故事影片。该片取材于1946年冬山东战场的孟良崮战役,气势恢弘,场面壮观。影片一经放映便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片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传唱一时。那么,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曲折故事呢?

剧本写作起争议

      1957年,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用纪实与合理虚构相结合的笔法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日》。这部作品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的故事。小说一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部队官兵的喜爱。1960年初,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红日》搬上银幕,并成立了由汤晓丹、汤化达、沈锡元、瞿白音组成的影片创作小组。为了保证拍摄进度和影片质量,创作小组专门成立了五个摄制组,各拍一段,这在我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由于小说《红日》中的我军高级将领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为创作小组进一步了解当时战争情况提供了方便。他们首先采访了片中副军长原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皮定均。皮定均平时很喜爱读《红日》,对其中的主题和人物都非常熟悉。他对大家说:“改编《红日》一定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红线贯穿到底。《红日》中的几次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战役的胜利归根到底是战略思想的胜利。”在谈到剧中人物时,他说:“军长沈振新是以二十四军军长王必成为原型,但是更像叶飞……”皮定均还再三强调,在片中一定要表现好军民关系,他说:“陈毅副总理说过,六十万敌军是山东老百姓用小车把他们推垮的,你们一定要表现好。”

       在采访了皮定均等将军后,为了生动再现当年部队行军战斗的情景,创作组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沿着当年部队所经过的路线进行了考察。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每晚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最低标准的伙食,一天下来,个个筋疲力尽。尽管生活很艰苦,但谁也没有怨言,都一心想把这部片子拍好。

       拍电影离不开一个好剧本,负责《红日》剧本创作的是著名作家瞿白音。瞿白音在写作界有“快刀手”之称,他很快就拿出了《红日》剧本的初稿和二稿。但文化部电影局领导陈荒煤看了本子后却直摇头,说:“电影和剧本应侧重写人的命运,写人对战争的参与,并通过这个来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现在你们的改编方法是小说的缩短,保留情节,忽略人物。过程很清楚,主角是谁?好像都是主角又都不是主角。回避了小说中对人物情绪的描写,小说能写的,为什么你们觉得电影里就不能写?高级将领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内心激动的时候。枪打响了,他不可能平静。现在的改编四平八稳,连张灵甫这个人物都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怎么能很好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我看,将来导演分镜头本就很难超过《南征北战》。军长、团长、连长简单化,秦守本和王茂生之间的矛盾也都太简单……我的意见,以沈振新为主,其他人物全为次。战争退到后景,中间全虚掉,保留小说精华。”

      其实,在《红日》的剧本创作上,从一开始,文化部电影局和军委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文化部认为应该描写战争失利过程中给解放军高级指战员带来的压力和内心痛苦(就像当时众口称好的前苏联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士兵的颂歌》和《雁南飞》那样表现战争的残酷性)。军委则明确要求,电影《红日》要直接表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并且要求将原小说中“调子消沉”的描写全部删去。解放军总政宣传部长陈亚丁说:“写历史事件不能乱编,写战役要符合毛泽东思想,塑造人物也要符合毛泽东思想。”参加过战役的济南市委书记夏征农和炮兵司令员颜伏都强调:“军事题材片一定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创作依据。”显然,瞿白音的本子是按军委思路来写的,从而得到了军委的支持。

      陈荒煤对剧本的上述意见实际上否定了瞿白音的改编思路。尽管瞿白音也觉得陈荒煤的意见不无道理,但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片,最要紧的还是首先要得到军事部门的认可。好在彭冲、皮定均、江渭清等许多老革命看了剧本后都称赞写得好,瞿白音随后又根据将军们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了修改,直到写了第五稿,得到军委、上海市委、电影总公司等各方一致认可才停笔。

剧本定稿后,接下来便是演员的选择了,由于文化部和军委对该片的高度重视,导演在选演员时也是选择了一条比较“保险”的路子,尽量使用“大牌”演员。片中张伐饰沈振新、康泰饰陈坚、杨在葆饰石东根、舒适饰张灵甫、程之饰董参谋长、里坡饰刘胜、中叔皇饰朱参谋长。

拍摄过程困难多

      战争影片对于场景的真实性要求很高,为了再现孟良崮战役激烈壮观的场面,剧组来到孟良崮进行实地拍摄。当时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剧组住在一所破旧的小学校里,床是用课桌拼起来的,高低不平,又有缝,稍微胖一点的人翻身时倘不小心皮肉便被夹在缝里,早上醒来一身血印子。瘦子也睡得不踏实,骨头碰木头,第二天浑身都疼。其实,这只是磨难的开始。看过《红日》的人对影片中人山人海、气吞山河的场景无不印象深刻。但谁能想到,那些气势恢弘的场面都是演员们饿着肚子拍出来的呢。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红日》外景地周围的树皮、草根全被老百姓当作粮食剥尽、刨光了。一碗棒子面粥、一碗地瓜干和一个不大的馒头便是一天的伙食。由于缺少粮食,大家常常工作到半夜还饿着肚子。由于饥饿,许多演职员肠胃都不适,难受得很。有时,演员演着演着就饿昏过去了。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导演汤晓丹等人很着急。在剧中饰演我军团长刘胜的里坡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作物种植十分熟悉。他发现外景地附近的土质很好,而且剧组要在这儿拍好几个月,能不能在这里翻块地来种些吃的呢?他与杨在葆一合计,便从集市上推回了一车萝卜秧、茄子秧。大伙儿听说要种蔬菜,顿时来了精神,全都来帮忙,翻土、浇水的、挑粪施肥的,好不热闹。里坡这个法子还真顶用,在大家精心呵护下,地里茄子、萝卜长得很快,不久就可以食用了。拍了一天戏后,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里拔萝卜,摘茄子,享受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但萝卜、茄子毕竟都是没有油水的东西,无论生、熟,吃到肚子里终有不顶事的时候。于是,大家又买了些农民刚刚摘下的还没成熟的梨,权当补充。

      饥饿问题的解决好歹有了些着落,天气却越来越恼人了。尤其到了盛夏,拍摄时气温高达40度,由于拍的是冬天戏,演员还得穿着大棉衣,打着绑腿布,其感受是可想而知的。拍完戏,演员们的内衣都被汗水湿透了。而且《红日》拍的是宽窄两个银幕,每个镜头都要拍两次,演职员为此都得受“二茬罪”。在烈日下,许多人都虚脱了,就连大个子中叔皇都没能顶住,当场晕倒了,在场的护士赶忙把他转移到阴凉处,他这才苏醒过来。演员拍戏苦,摄影师更不用说了,沉重的摄影器材在肩上一扛就是半天,别看拍摄时很精神,一停机,整个人就像散了架似的。尽管拍摄过程那么苦那么累,但同志们没有丝毫埋怨,想到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们,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拍好这部影片,要对得起这些革命先烈们。遇到难拍的镜头,许多人都抢着上。剧中有一个敌军过小木桥遭炮击落水的镜头,按要求,落水的人有的要在水面上挣扎,有的则不能再露出水面。由于参加拍摄的战士们都是旱鸭子,在水面上挣扎还好,但不冒头就难了。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急得汤晓丹直跳脚。就在这时,一位战士自告奋勇地对汤晓丹说:“我来试试看吧!”汤晓丹看着这位一米八几身材魁梧的战士,便点了点头。果然,只听得“扑通”一声,这位战士跳进水里就不见了踪影,正当大家为他担心时,他却从远处冒出头来,还朝大家招手呢。这位战士就是后来著名性学专家陈恺。

       外景地的戏拍完后,剧组回到上海开始拍内景。由于伙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没过多久,大家原来的那副塌架子脸便开始变圆了。可导演汤晓丹对此却犯了愁,并不停地嘀咕:“坏了,拍外景的时候都是尖脸,现在不少人成圆脸了,这前后的模样怎么衔接呀?”好在化妆师那双巧手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经过全剧组的努力,1962年8月,《红日》终于杀青了。影片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准确地把握住了战役过程和人物的命运,精心刻画了敌我双方20多个富有个性的正反面人物,对双方高级指挥员形象的塑造很成功,特别是我军军长沈振新的坚毅果断与敌师长张灵甫的刚愎骄横形成了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片中还有一场我军连长石东根醉酒纵马的场景,很有生活的情趣。当时不少人担心这样会有损解放军形象,主张删去,但汤晓丹坚决不同意,好在陈毅后来看了片子后对此也没有说什么,于是保留了下来。

       影片拍完后,汤晓丹按规定,先将片子送到文化部和中央电影局送审。由于文化部领导此前并不看好剧本,汤晓丹等人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果然,文化部电影局有关领导看了片子后很是不满,说:“人物性格不连贯,陈坚、刘胜、石东根都是时隐时现。团长与政委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不够。总之,人物情绪没有展现。”好在军委方面对这部片子还是比较赞赏的,陈毅在审看了片子后激动地说:“我看《红日》影片拍得不错。这么长的小说,能提炼成一部影片,很不容易,是部好片子,可以让全国的解放军都看看。告诉他们(指摄制组),片子能拍成这样,不容易了,可以公开发行。”陈毅发了话,电影局只得签发了审查通过令。汤晓丹那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他感激地说:“要不是陈毅副总理发话,《红日》还升不起来。”

《红日》公映后,广大观众反响非常强烈,许多评论家撰文称赞说:“《红日》写了战争,也写了战争中的人物命运,确实是部好影片。”然而,江青看了影片后却大为不满,说了好些指责的话。“文化大革命”后,江青又将《红日》打成“大毒草”,小说作者吴强及导演汤晓丹等参与该片制作的许多人都遭到迫害。后来大家才知道,江青指责这部片子的理由就是由于陈毅肯定了这部影片,她这是成心要和陈毅唱对台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山东举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回顾展,《红日》终于再见天日。

片中插曲响太空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呀儿哟……”无论看没看过电影的人对《红日》中的这首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几乎都是可以哼上几句的。说来这首歌的诞生还得益于导演汤晓丹的“举荐与保护”。汤晓丹拍电影很讲究插曲的运用。《红日》摄制组刚成立,汤晓丹就找到了曾创作《红旗颂》等许多优秀歌曲的作者吕其明,要他为电影《红日》创作一首歌。他对吕其明说:“孟良崮战役围攻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场面很大,战斗也是异常的激烈。在这场战役到来之前应该有一首歌来宣扬解放军战士爱家乡、爱部队、保卫胜利果实的情感……”吕其明领命后与词曲作家杨庶正、肖培衍一起立即投入了歌曲的创作。为了使歌曲与影片融为一体,吕其明先看了《红日》电影文学剧本,然后深入军队体验生活,并和汤晓丹等反复研究,定下了歌曲的基调:这首歌既要反映出孟良崮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又要反映出解放军战士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调与节奏上要与后面表现孟良崮战斗场面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至深的艺术感受。音乐基调确定后,吕其明便进入了艰苦的创作中,不久,便拿出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三段歌词,汤晓丹还根据这首歌配合剧中情节拍了300多个场面。然而,当这首歌在胶东拍摄地给摄制组主创人员试唱时,尽管大家对这首歌很是喜欢,但许多人又觉得它太长了,应当缩短一些才好。然而,这三段歌词已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并且与所拍场面相互映衬,裁去哪一段都不太合适。当吕其明听说要裁歌曲的消息后,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平时不发脾气的他立即跑到摄制组大发一通火气。对于吕其明的“发火”,汤晓丹却一点也没有动气。其实,他早已决定要完整地保留下这首歌。吕其明得知汤晓丹的想法后,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并专门就“发火”一事向汤晓丹道了歉。

      歌曲完成了,找谁来唱呢?吕其明和汤晓丹等人对当时的民歌手一一排队比照,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了上海歌剧院的歌唱演员任桂珍身上。任桂珍是个极善于博采众长的歌唱演员,她的演唱在吐字、声音控制、音色变化等方面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点;在行腔处理、表现人物等方面则汲取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方法,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发声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她来唱这首新创作的民歌是再合适也不过了。于是,剧组立即将任桂珍接到剧组试唱,她那清纯、甜美的歌声如春风扑面般,立刻征服了整个剧组。片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演唱任务自然也非她莫属了。《红日》在全国上映后,由任桂珍演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也立即红遍全国。后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升上太空后,《谁不说俺家乡好》与《爱我中华》等其他由全国民众选出的30首歌曲一起响彻太空,并且名列30首歌曲之首。每每谈及此事,吕其明总感慨地说:“没有电影《红日》,就没有《谁不说俺家乡好》;没有导演汤晓丹的魄力,这首歌就飞不上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纯真年代,老电影是我们的好伙伴;艰难岁月,老电影是我们的心灵支撑。夜深人静时,一杯清茶,一部老电影,伴随着电影机微微的马达声……让我回忆那个搬着小凳子,顶着寒风酷暑的夜晚在田埂、山坡、球场上看露天电影的情景,回味着单纯和快乐的童年时光!
打开电影记忆,追忆往昔岁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论坛元老 超级版主 耕耘奖章 器材收藏奖章

沙发
发表于 2012-5-8 18:56:29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不少内幕信息,“没有电影《红日》,就没有《谁不说俺家乡好》!
谢谢云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活跃会员 宣传达人

板凳
发表于 2012-5-9 11:14:21 |只看该作者
《红日》这部电影我小时候没看过,听说过。我看是七十年代末,好多老电影重新上影才看到,当时记得是黑白宽银幕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宣传达人 优秀版主勋章 论坛纪念章 器材收藏奖章 文献收藏奖章 老电影高手奖章

地板
发表于 2013-5-29 11:05:17 |只看该作者
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 陕ICP备12000739号-1 )

GMT+8, 2025-1-11 06:14 , Processed in 0.0217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影中国 | 老电影与音响 X2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