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博文: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幕后花絮 作者:和梦一起飞(6)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论坛纪念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0:13:5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胡松华连夜赶《赞歌》
《东方红》演出前夕,周总理看到东方红《伟大节日》一场中只有藏族女声独唱,其他各民族都在跳“哑巴舞”。他立即把导演找来说:“这不符合民族生活的真实情况,应在藏族女声独唱的前面,加一个男声蒙古族的独唱。”当时写词的诗人们都走了,找谁来写这首蒙古族的独唱歌词呢?导演这下可犯了难,有人提议不妨让熟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胡松华来试试。导演虽然对这个青年歌手心中没底,但在此情形下也别无选择。于是,正在北京参加《东方红》排演的胡松华在半夜十二点接到了一个新的紧急任务:连夜拿出一首蒙古独唱歌曲。胡松华领命后立即投入了创作。好在他到《东方红》剧组前在内蒙古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采风活动,美丽草原上那翻腾的草浪、热情好客的牧民以及草原人民对党的恩情很快在他的笔下汇成了一首优美的《赞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各民族兄弟欢聚一堂,庆贺我们的翻身解放……。”第二天一早,当编导们看到胡松华交上来的歌词后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周总理对歌词也很是欣赏,说:“不要请作曲家另写曲子了,就采用民间流传的曲子加以改编。胡松华于是又以蒙古牧歌《小黄马》曲调为基础为这首歌谱了曲子。《小黄马》是一首以小黄马在草原上奔驰,来比喻生活中不畏艰险的蒙古族牧歌。胡松华在对《小黄马》曲调进行改编时采用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在引子和结尾部分采用了蒙古牧歌式的长调加以烘托,这种前后无词胜有词的感情表达方式使《赞歌》透出浓郁的草原气息,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党的一片深情。这首具有浓郁蒙古长调风格的歌曲在审查预演时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随着《东方红》的演出在亿万观众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成为《东方红》推出的一首经典之作,一直传唱至今。
才旦卓玛唱响《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以说是各民族的一次盛会。早在东方红策划之初,周总理就曾明确指示:“在天安门广场的场面上,要有少数民族演员参加。凡是那些能够胜任的少数民族演员,都要调到北京来。”
  作为从西藏走出来的第一代歌手,藏族歌唱演员才旦卓玛便是这时候被挑选参加《东方红》的演出的。然而,正当她的嗓子需要做手术(扁桃体切除)时,接到的到北京参加《东方红》演出的,于是她毅然决定演出胜利归来再做。她在《东方红》中以一首《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第一次向全国人民亮出了自已那浑然天成的嗓音。在演唱中,她把自已对党、对毛主席、对周总理的无限感激和爱戴之情融进了歌声,深情而又细腻地表达了西藏人民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也表达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才旦卓玛的名字也很快随着这首歌响遍大江南北。
邓玉华放歌《情谊深长》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啊,红军是咱们的好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这首名为《情谊深长》歌曲创作于1962年,表现的是红军经过云南时彝族地区时的情景。在《东方红》排演中,这首歌最初采用的是美声唱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周恩来于是指定邓玉华将这首歌由美声唱法改为民歌唱法,并由她以一个彝族姑娘的扮相来演唱这首歌,以表达彝族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谊。这对当时的邓玉华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因为,这首歌用民歌风格来演唱即便对一个老演员来说来难度也是很大的,更何况她这个当时只有22岁的青年歌手呢?面对在几百人的大乐队伴奏,邓玉华起初唱这首歌老是跑调,但她并不气馁,仔细研磨,经过十多场演出后,她终于将这首歌唱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成为东方红中的一个亮点。邓玉华因这首《情谊深长》一举成名。后来,她还凭这首歌成为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
《七律·长征》出重彩
反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万水千山》一场歌舞是《东方红》中的一出重头戏,为了用歌舞形式生动地再现这段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大歌舞领导小组决定用毛主席那首《七律·长征》作为主题合唱曲。为了在极短的时间里拿出最好的曲目,大歌舞领导小组号召在京的作曲家为这首《七律·长征》谱曲,并得到了作曲家们的热烈响应。不久,大歌舞音乐组便收到30多份作品,并将这些作品不署名地编号印发,由合唱队试唱、录音,然后进行讨论。经过反复试听,音乐组最后选择了由著名作曲家彦克为毛主席这首诗谱的曲子,并组织人员对其以修改。彦克随后又为这首主题曲突击创作了管弦乐伴奏总谱,使之与主题合唱曲相宜得彰。这首雄壮激越、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歌曲在《东方红》一经演出,便立即成为全国各地文艺舞台的重头节目,有不少演出团体还依据合唱编了排了舞蹈,载歌载舞,很受欢迎。
郭兰英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八路军三五九旅遵照毛主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 的指示,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坚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春天里来春风吹,满山遍野镢头挥”,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南泥湾好地方……” 一曲传唱至今的《南泥湾》让南泥湾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正是这里,革命战争年代培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据《南泥湾》的歌词作者贺敬之介绍,当年南泥湾垦区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县,到1944年10月共垦荒26万亩。据统计,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共垦荒200多万亩,基本上解决了边区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听着这首旋律欢快的老歌,我们仿佛穿越60年的沧桑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拿起锄头、喊着号子、垦荒种地的血火岁月…… 南泥湾,陕西境内的一条狭窄溪谷。现在提到它,我们自然想到的是良田百顷,山岭葱绿,清波涟涟。但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那群战天斗地的拓荒人到来之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山野岭,被老百姓称之为“烂泥湾”,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荆棘遍地、野兽成群。对于当时的延安八路军来说,形势的艰难逼迫他们要在这一片荒原上开辟出未来的希望。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抗战时期的延安,作为八路军的后方中枢,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里地处陕北,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艰苦,同时还要养活数万军队与干部,更是非常困难。1939年春,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的军费开支并开始了第三次大围剿,封锁道路,围困延安,企图“困死、饿死”八路军。那时候的延安边区,干部战士缺衣少食,到了冬天没有棉被盖,没有棉鞋穿,军民陷入了物资供给的空前困境。这时候,毛泽东的一句话宣示了解放区军民“突出重围”的决心和信心。1939年2月,边区召开生产动员大会,这位人民领袖慷慨陈词:“别忘了,我们也有两只手,我们要么就散伙,各自活命去;要么就靠一双手自己救自己。”他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认为这是克服经济困难的唯一办法。随后,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北的沟壑山川拉开了帷幕。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里处,紧靠着国民党军是延安的南大门,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1941年前后,响应党中央生产自救的号召,担负保卫延安重任的八路军359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来到这里。 1941年,33岁的王震瘦小精干,年富力强,一到南泥湾,他就按照行军打仗的习惯,对荒山野岭进行了全面侦察,根据地形地貌,合理安排生产,部队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一双双紧握钢枪的手,又拿起了锄头镰刀,这是另一个战场。战士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以丝毫不亚于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精神,开荒种粮,烧炭熬盐,养猪养羊,织布纺纱,几年之中,开辟良田数十万亩,硬生生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
  到1943年秋天,“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359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了公粮,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也就是在这一年,一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一下子唱红了整个边区。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拿起生产工具开荒种地、织布纺纱的不仅仅是这些战士,更多的人参加进来了。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有抗大的学员,有拿着笔杆子的知识分子,也有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
  提起《南泥湾》,自然会想起它的演唱者郭兰英。这位因演唱抗战歌曲《南泥湾》而走红祖国大地的老一辈歌唱家和《南泥湾》之间有着深深不解之缘。
   《南泥湾》是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中,一段秧歌舞《桃花篮》的插曲。郭兰英说:“许多老百姓是因为《南泥湾》这首歌认识我的,在演唱《南泥湾》之后,我又有幸演唱了《翻身道情》《绣金匾》《妇女自由歌》《我的祖国》等后来广为流传的歌曲。可以说,当年是《南泥湾》成就了我。”
   “《南泥湾》这首歌,创作、流传于抗日战争时期。在那个时期,这首欢快的歌鼓舞了抗日根据地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当时生活极度艰难,在党的带领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展开生产自救,用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在抗战艰苦时期,使南泥湾这个地方旧貌换新颜。”
  郭兰英回忆说,“每一次唱起这首歌,我都很激动。就会回想起第一次唱这首歌时的情景。此后多年,我对民歌的热爱没有减退。因为我来自民间。民间是一切艺术的母亲,当你听到一首清新纯朴、委婉动人的民歌,会唤起你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迸发出一种好像大地母亲在召唤孩儿那样的感情。”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方歌舞团蒙古族杰出演员莫德格玛曾在舞台上向海内外的观众展现了《东方红》等激情的蒙古族舞,将蒙古族舞蹈推向高峰。莫德格玛说:“在那个年代,不仅是蒙古族舞蹈和歌曲,其他少数民族的独特歌舞都以清新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批自己的艺术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热心奖章 优秀版主勋章 论坛纪念章 文笔秀才

沙发
发表于 2014-7-9 20:35:03 |只看该作者
李大哥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 陕ICP备12000739号-1 )

GMT+8, 2025-1-11 01:20 , Processed in 0.0209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影中国 | 老电影与音响 X2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