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娱乐讯 30年前,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红高粱》、《老井》、《双旗镇刀客》等影片在国际上频频夺取大奖,并掀起一股股中国西部电影风潮,而这些辉煌成绩离不开西安电影制片厂一个关键的部门,正是他们默默地做着大量的工作,完成胶片的冲印、调光、拷贝等20多道工序,并很好的贯彻了导演的意图才使得一个个影片锦上添花,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就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洗印车间,他们曾创造了那个辉煌的胶片时代。(图/文 华商报 陈团结)
近年来,随着数码产业的兴起,胶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时代也宣告衰落。这个部门的人数锐减,如今只剩7个人,拍合影时有一位还不能脱离岗位。他们身后的刘晓庆海报,已经在这里贴了30多年。
西安电影制片厂位于西安市南郊的西影路,这个路的名字也是以这个曾经辉煌的企业而命名。如今走到西影路,林荫大道依然显示着当年的气派,西影厂门前巨幅广告是新近拍摄的几个大片,可以看出他们重振雄风的决心与信心。走在厂区内的林荫小道,秋后的早晨稍显寂静。绕过正在装修的办公大楼,后面一排灰色砖混二层小楼,就是当年制作了《老井》、《红高粱》等不少大片的洗印车间。
东面一个大厂房里,并排摆放着的四台老式机器中,其中一台上挂着胶片,伴随着机器的轰鸣,胶片快速从一个液槽进入到另一个液槽,两名工人伺候在左右,一会儿调整位置,一会儿更换胶片。记者看到工作着的机器是上海电影机械厂生产的35毫米显影机, 机型4401,出厂日期1974年4月,旁边还有几台负片机和正片机,出厂日期分别为是1976年,1978年,1979年。
以前批量冲洗胶片药品用量大,现在只能是小批量偶尔冲洗一下。“八十年代,几台机器一起运行都忙不过来,晚上还要加班加点。”1984年,22岁的孙若玮进西影厂时还是个毛头小伙,一晃32年过去,他已接近退休年龄,他见证了西影的辉煌。据孙若玮介绍,最辉煌的时候,洗印车间有七八十个工作人员,《红高粱》、《老井》、《大话西游》等很多经典影片都是在这里冲印的,他引以为荣的是还曾与张艺谋一起参与过《红高粱》的后期调色。
孙若玮说,他进厂的时候,对这个行当一无所知,现在每一道工序都非常熟悉,目前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最近的任务紧,有国家的,厂子里的,还有社会上的几个急活。”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修复老胶片,把老胶片上的硬伤黏上胶带,压平,再用剪刀剪去毛边,之后上自动显影机清洗一遍,清洗好的胶片再送到数字化部门扫描。图为孙若玮和禹梅仔细检查胶片。
“大学里、档案馆等一些重要单位存档的胶片需要数字化。”这些使得原本频临关门的车间焕发了一线生机。检查胶片不知磨破了多少手套。
胶片上的声带需要用放大镜检查。
张琳用放大镜查看胶片上声带部分有无问题。
对不损坏的胶片用胶带粘结后再减去毛刺。
搬运已经检查过的胶片。
现在拍电影基本上都不用胶片,西影洗印车间的工作内容也由原先的冲印为主变成了清洗为主。在批量清洗时,每盘之间需要连接。
用显影机清洗胶片属于批量清洗,相对快捷很多。清洗过程必须非常谨慎,多数老片子都没有备份,一旦损坏,意味着永远失去。
有些设备在高处,检修需要爬楼梯。
胶片上的音乐和声音是利用光学原理打在胶片上,这个齿轮很窄,孙若玮正在调整位置。
张琳以前是专职检验员,负责洗印胶片的化学品检验和配方,现在主要从事胶片的物理损伤修复。“以前人多,工种分的也细,现在是一人多能,几乎是什么工种都会干。”
实验室里摆放的化学药剂瓶。
一辈子为之操劳、为之骄傲的冲印技术渐渐被时代所淘汰时,孙若玮难掩心中的失落,他坐在暗房里淡红色的工作台前,熟练踩动着机器,并再一次演示着接片,他曾是这个工序里的“大拿”。
存放在档案馆的老胶片,装在铁盒里,用牛皮纸包上后,再装箱,然后存放在恒温库里。
一盘盘胶片是一个电影时代的象征。
正如冯小刚在拍完《1942》后曾说:“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 (腾讯新闻app电影频道,汇聚全球电影资讯、好片推荐,更有全国通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