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K修复《舞台姐妹》近日意大利博洛尼亚公映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22:31: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4K修复《舞台姐妹》近日意大利博洛尼亚公映 修复完的老电影如何找新观众

2014年8月8日 10:11

  4K修复的《舞台姐妹》最近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公映,口碑甚好。这让主持此片修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影博物馆都感到振奋,希望能促成这部影片更大范围的二度放映以及DVD等影像制品的发行。
  过去的三年里,上海国际电影节修复了包括《舞台姐妹》在内的八部老电影。但是,这些修复完成的老电影面临同样的难题:在电影节期间有限的放映场次之外,怎样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它们?
  长线放映成为特色“文化节目”
  电影界权威人士认为,以高昂的代价修复这些老电影是值得的。这些电影不仅承载着学术保存和梳理中国电影史的意义,更被广大影迷认可。上述影片在电影节期间每一场放映都座无虚席。但是,电影节闭幕以后,一直有观众在追问:平时我们还能看到这些老电影吗?它们有可能实现常规放映吗?
  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影博物馆也有类似想法,希望这些修复的老电影有尽可能多的放映机会,和更多的观众见面。愿望很美好,操作起来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上海电影博物馆的节目策划人吴觉人坦言,老电影如果要进入商业院线成为常规放映项目,票房压力是个大问题。影迷和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群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一旦离开电影节所营造的“迷影”氛围,让《舞台姐妹》和《小时代》一起出现在排片表上,会有多少观众买票?让这些老电影贸然进入当下“娱乐至死”的电影市场并不符合实际。再则,老电影的放映成本其实比新片更高,尤其默片,添上钢琴即兴演奏或乐队伴奏,每一场的放映都很“奢侈”。在目前的市场环境里,老电影重上银幕最合理也最可行的方式是在固定的放映场所一周一场地做长线放映,成为一种有特色的“文化节目”。
  适当包装以“时髦”姿态归来
  老电影仅仅封存在资料馆和博物馆的库房里只会遭受“再度被遗忘”的命运。如何让它们找到新的观众实际上和“保存”同等重要。
  修复版的《小城之春》最近在伦敦重映时,英国电影资料馆的一位研究员写道:“虽然这部电影是重映,但在大部分观众看来,它是一部首映的新电影。”同样,对于国内的许多观众而言,修复后的老电影未尝不是一种“新”的电影。最初发起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设立老电影修复单元的唐丽君、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沙丹和吴觉人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同样的观点:老片新上银幕,合适的包装是必须的。
  《恋爱与义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时,现场设了个“弁士”(无声电影时代,在日本诞生的电影解说员),给观众讲解电影的内容。“弁士”马国光是个诙谐且善解人情世故的老先生,他的描述既不喧宾夺主,又恰当地以当下的幽默化解了片子里带着时代烙印的说教气。《盘丝洞》的现场配乐请了多媒体音乐人B6,全新的电子乐配乐让这部1927年的商业大片有了一种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前卫”的气质,1920年代市民文化的想象力和当时西风东渐的表现主义美学,在80多年后的电子音乐的催化下,使整部电影有着惊世骇俗的后现代趣味。在完成《盘丝洞》的配乐后,B6对当年的左翼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当年的革命情怀和荷尔蒙的驱动交织在一起,那种大浪漫哪里是如今小情小爱的轻喜剧能比的。”
  老电影的能量是公认的,如何让它们以“时髦”的姿态归来并让更多的新观众接受,这将是一个和电影修复同样重要的命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沙发
发表于 2014-8-9 22:40:32 |只看该作者
K版《舞台姐妹》:国产片修复的里程碑
2014年6月24日 10:29

image

  2014年6月14日,谢晋导演的电影名作《舞台姐妹》作为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拍摄于1964年,今岁恰逢该片问世50周年纪念。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与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实验室合作,对该片进行了4K扫描、4K输出的全彩色修复。

  不仅在旧片修复技术层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贯彻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修旧如旧”原则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对于起步不久的国产旧片保护与修复而言,完全可以视为是一次带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文化事件。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旧片保护与修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2年,传统电影胶片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停产,不仅意味着电影从此跨入全数字时代,也喻示着100余年来,作为电影主要物质载体的胶片,从此被纳入到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最近10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相继举办了以旧片保护与修复为主题的国际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等著名影展也纷纷增设了旧片修复展映单元。这让旧片的修复与重映,正在成为国际影坛一道最新、最耀眼的文化风景线。

  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不甘人后,于3年前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始推出国产片的修复与展映单元。在过去3年里,经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海外相关机构合作,已先后修复了《十字街头》(1937)、《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丽人行》(1949)、《乌鸦与麻雀》(1949)等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但上述影片均为黑白片,采用的都是2K修复技术。而此次《舞台姐妹》的4K全彩色修复,不仅技术难度远远大于前者,且在成本、周期上也对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的2K修复,主要任务是清除画面杂质,使画面恢复初产时的视觉质感,为观众带来更舒适、更清晰的视觉感受。此次4K修复则需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原汁原味再现1964年《舞台姐妹》问世时的原始视觉风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修旧如旧”?便是此次4K修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尽管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实验室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影像修复技术,但他们并不了解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文化生态和美学趣味。这就意味着,单靠意方强大的修复技术,并不能达成“修旧如旧”的目标。必须有中方电影史专家、技术专家的共同参与,与意方紧密合作,为意方提供充分的史学和文献依据,才能最终完成“修旧如旧”的文化使命。

  为此,中方合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包括1964年1月文化部电影局颁布的《关于摄制故事片的布景、胶片限额(草案)》;《舞台姐妹》分镜头完成台本;谢晋的导演阐述;摄影师周达明、陈震祥撰写的摄影创作总结;美工师葛师承、吴本务的美工设计笔记;以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对《舞台姐妹》(详细提纲)提出的修改意见;影片主演谢芳的回忆录;承担本片洗印任务的上影技术厂时任厂长查瑞根回忆录等。

  根据查瑞根回忆,1964年,上海电影技术厂的生产装备和耗材条件都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不仅先后引进了“蔡司”分光光度计和“巴特温”彩色密度计等当时国际先进的光学仪器,也开始使用西德进口的agfa5型彩色底片和彩色正片洗印技术。这让上海电影技术厂彩色胶片的洗印质量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当时有香港片商,甚至将原计划在英国洗印的胶片转送上海。希望女演员面孔颜色要洗印出像“鸡蛋壳”一样的效果。为何选择上海?因为当时只有上海电影技术厂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就影片的视觉风格而言,谢晋在导演阐述中写道:“影片的色调是素淡的,但在阴沉中要突出人物的浓郁。”这成为今天修复片校色的重要依据。最初,意方送来的样片色彩过于饱和,尤其大红大绿等极端色系,显得与谢晋的“素淡”要求不尽相符。审看样片后,中方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希望意方在校色时对色彩饱和度做出适当修改和校正。

  除了提供文献史料的依据,中方合作者还通过各种渠道设法找来当时参与影片拍摄的主创人员,把他们请到技术厂审看样片。包括《舞台姐妹》中扮演妹妹邢月红的上海越剧院演员曹银娣;扮演琴师金水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徐才根;影片副导演陈婵、原上海电影局老领导陈清泉等。

  审看样片时,曹银娣曾感慨地说:“戏里面我身上那几身行头,看上去真是漂亮。”表面上,这只是当事人在抒发一种主观感受,但如果结合文献资料,则会发现它背后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1962年,上海“海燕”、“天马”二厂正与香港合拍一批越剧戏曲影片。为了配合拍摄,上海越剧院特为订制了一批新的表演服装。而《舞台姐妹》借用的正是这批新制的戏服。丝绸的鲜亮质感、手工刺绣的精美图案、以及折叠产生的纹理痕迹,都在经过修复后的画面上清晰可见,难怪会引起曹银娣的回忆和感慨。

  4K修复的另一难点在于“除噪”。所谓“除噪”,就是对画面做出的“净化”处理。旧胶片上多有霉斑、划痕、杂质,及画底脱落所形成的“残块”,需采用“除噪”手段加以清理,让画面恢复刚出厂时的“干净”质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除噪”应该避免过度。因为“噪点”恰是胶片的视觉特质之一。假如“除噪”过度,画质过于“干净”,就会呈现出像高清液晶屏一样的视觉效果,那样就失去了胶片特有的质感。意方的最初样片,某些段落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过中方专家的研讨,认为应适度保持50年前胶片特有的“噪点”,还原原始胶片的历史质感。

  总之,从最终的银幕效果看,此次《舞台姐妹》4K修复,基本达成了“修旧如旧”的目标,无论技术上还是美学上都将国产片修复水准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很显然,这对今后的国产片修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截至目前为止,上海尚有库存国产片近3000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片都将被列入数字修复的行列。如何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让这些老片重新焕发往日的艺术魅力,此次4K版《舞台姐妹》的修复重映,无疑为今后的旧片修复树立了典范。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板凳
发表于 2014-8-9 22:41:53 |只看该作者
K版《舞台姐妹》:国产片修复的里程碑
2014年6月24日 10:29

image4K版《舞台姐妹》:国产片修复的里程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活跃会员 论坛纪念章

地板
发表于 2014-8-10 10:55:35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多有点图片就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版主勋章 论坛纪念章 器材收藏奖章 DIY能手奖章

5#
发表于 2014-8-10 11:39:03 |只看该作者
60年代出笼的《舞台姐妹》,由大导谢晋执导的该片,内容非常好,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老电影,也是上影天马厂当年群星荟萃的经典艺术片之一,今天采用数字技术把她重新修复,无疑是广大电影爱好者的福音,傅兵同志把这篇文章展示给大家,足见他的文化艺术品位,及对老电影的热爱。更希望大家都看一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 陕ICP备12000739号-1 )

GMT+8, 2024-6-24 02:36 , Processed in 0.0222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影中国 | 老电影与音响 X2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