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远的十八岁,难忘的廖有梁-----感怀老黑白电影《柳堡的故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活跃会员 宣传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5 15:24: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庆中华 于 2017-9-5 15:44 编辑

永远的十八岁,难忘的廖有梁-----感怀老黑白电影<<柳堡的故事>>-转自 老电影里的那些事.   作者娴雅gq
说起廖有梁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是谁,可说起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里的新战士童阿男,或者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18岁哥哥,大家一定不陌生。这就是艺术工作者的魅力,当一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以后,他的生命力永远比演员本人的生命力强盛得多。

英气的青春面孔永远定格在大家的心中,中国文艺进入商业化后你有可能永远也不会看到这样的形象了,那个年代的演员会让你记一生,现在的明星让你转身就忘。
第一次看电影《柳堡的故事》,当“副班长”一出场,就立即被眼前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吸引了,浓黑的眉眼,显得特别精神。虽然40多年前,还没有偶像明星之说,但他绝对够得上偶像的要求。他就是原前线话剧团的演员廖有梁。

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里,廖有梁扮演了一个与资本家女儿产生爱情纠葛的新战士童阿南,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过,自此后,廖有梁就从银幕上消失了。日前,同廖有梁有着深厚战友情的刘鸿声,不无伤感地对记者说:“廖有梁在2002年就去世了,晚年生活很不幸。”

廖有梁原来是第20军的舞蹈演员,因为长得帅气,廖有梁被选中当电影演员。拍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后,廖有梁与武汉军区的一个舞蹈演员结了婚,并很快有了一个儿子。
文革之后,廖有梁转业到了上海,那时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据刘鸿声老先生说,廖有梁夫妇到了上海后不久就离了婚,“他爱人到了美国,把儿子也带走了,从那以后,廖有梁就一个人在上海,孤苦伶仃的。”


廖有梁没有再婚,晚年时很孤单。“每年‘好八连’搞活动,都会请我们这些老演员来聚一聚。每次见到廖有梁都感觉他老了,人很瘦,牙也掉了,肝也不好。”


而生活上,廖有梁也是沟沟坎坎。晚年时,上海市政府分了一套住房给廖有梁,在装潢时,却一下被人骗去了好几万块钱。这给了廖有梁极大的打击。2002年,新房子终于装修好了,可是廖有梁却一病不起。“最后连新房子一次都没住过,就在医院里去世了,走的时候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只留了一盒录音带,里面记着他的遗嘱,还有和老战友告别的话,只有一句——‘能够活着,多好啊!’”

虽然在电影里,廖有梁演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可是现实中,他的生活却如此凄凉。据刘老先生说,廖有梁去世后,他儿子才回国,“因为廖有梁还有遗产”。
《柳堡的故事》突破当时“禁区” 军人也有“爱情”





电影《柳堡的故事》(1957)海报


电影《柳堡的故事》(1957)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倾情演绎革命爱情的影片,二妹子陶玉玲则上位50、60年代中国观众的“红色恋人”!


影片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可谓打破了当时的禁区。影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在描写战争时期的军人生活的影片中不着重大规模战斗的描写、而着重写军队的休整和军人的个人情感生活;写年轻人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在战争叙事中融入温馨的爱情场景,是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奥秘”。


影片的女主演陶玉玲虽是第一次登上电影银幕,但却把二妹子这一角色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表现得十分细腻动人、清新可感。陶玉玲的东方式的秀媚,或者说是东方式的柔婉,最能打动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弦。影片映出后,陶玉玲顿成闪亮明星,成为一个时代的美丽与情感的不能言宣的象征和许多中国男观众的审美典范和梦中情人。





【现实的“残酷”突破引来争论】
  
电影《柳堡的故事》(1957)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原作者石言1942年从上海弃学从军,随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小说《柳堡的故事》就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


那是1945年4月的一天,石言所在的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驻扎在江南天目山区,担任团内油印报纸《战斗报》主编的他,下连队了解工作返回,年轻的副班长徐金成送至山腰的凉亭旁,俩人坐了下来。面对着红透竹林的晚霞,小徐谈了一会儿战士们的思想,忽然换了声调说:“我也有个‘军事秘密’呢!”


原来,部队此前在苏北宝应休整时,这位18岁的副班长在帮助群众劳动中,认识了一个长辫子姑娘。用他自己的话,“我们手也不曾拉过一拉,可是很要好”。后来部队要南下过江了,他知道可能从此永别很难过,甚至想到脱离部队去地方上工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下决心随部队南下,等抗战胜利再考虑个人的事。





这番推心置腹的谈话一直萦绕在心,石言始终清楚地记得,年轻的副班长虽因事过境迁,说得似乎很平淡,但看得出来,提起姑娘爱他,还是有些得意,暴露自己有过落后思想,不免显得害羞讲到终究站稳立场,又感到自豪。特别是当他说到“啊,抗战真的快要胜利啦……”就没有再继续下去,只是圆脸映着夕阳,眼睛光闪闪地望着竹林深处,这时晚点名的哨音也响了起来。


就在这年9月日寇投降前的大反攻中,这位副班长在苏南宜兴丁蜀山战斗中不幸牺牲了。此后石言曾托人到宝应寻找那位“长辫子姑娘”,可惜因掌握情况太少,一直未能找到。


到了1949年秋天,因病住在医院的石言,从前来探望的老战友口中得知,苏北宝应地区解放了,这使他受到了触动:幸福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宝应的姑娘一定分得了土地,也许都结了婚抱上娃娃了。年轻的副班长徐金成如果健在,也会感到欣慰。继而他又想:人们往往只知道革命者牺牲生命,却不知道许多革命者还曾牺牲过爱情,而后者有时比前者还更困难,如果把这一点写出来,岂不更有教育意义?





基于在革命战争中经受锻炼的体验,加之对新四军战士和苏北人民的熟悉和喜爱,石言激情汹涌,生活印象纷至沓来,人物情节水到渠成,马上伏在枕上挥起笔来,伴随着年轻四班长李进的侠骨柔情、“二妹子”的善良伶俐、贫苦白姓的相依为命、汉奸恶霸的为非作歹……他时而欣喜、时而含泪,完全回到故事发生的情境之中。


就这样,几乎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的回响之中,小说《柳堡的故事》呱呱落地了。它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石言的创作个性:战斗的,也是抒情的,深思的,也是乐观的。最为典型的是作品结尾,他起初写成1949年大军南回,指导员去柳堡见到二妹子,李进却已牺牲了。这固然接近事实,但石言感情上不能接受,觉得反而不真实,因为确有许多忠勇的战士光荣献身了,但还是有更多的战个,和人民一起得到胜利、光荣和幸福,因而小说发表时,李进和二妹子还是胜利重逢了。就连故事发生地柳堡,它的真实名字原来叫留宝头,石言当年随部队驻扎在这里时改名为刘坝头,沿河尽是大柳树。





创作小说时为体现既是战争的又是抒情的风格,他将“刘”改“柳”,因“柳”字多情,但“坝”字没有兵味,又改写成“柳堡”。后来电影拍摄时,导演王苹特意询问柳堡是否真有其地,石言告知就是宝应的刘坝头,摄制组专门前往拍了两个月的外景,当地由此正式以柳堡命名,开了因一部电影而有永久地名之先河。


然而石言的这篇小说多少偏离了主流,因触及到当时革命军事题材创作不表现爱情的禁区,刚发表不久就引起了争论,焦点是这样的生活内容能不能写?应当怎样写?小说宣传了什么思想?当时一种意见是军队在战斗生活中,军民之间不允许谈恋爱,这是集体利益所要求的。像有的批评者所说,因为恋爱在当时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惟一的办法应该是禁止、处分、批评、斗争,而不能是其它,任何对这种行为的姑息,都会造成危害,因而写这种题材的作品,即使掌握得好,也难免生副作用,主张最好不要接触这种题材,要写就必须否定它的合理性,把它作为违反纪律的行为来加以批判。有的甚至认为,《柳堡的故事》实际上是歌颂了不合法的爱情,因而作品是应当被否定的。





另一种意见是:战士和农村姑娘发生爱情,既然是生活小的现实,它就可以被作为创作的题材,问题是作家用什么立场观点来对待这类事件,用什么态度对待生活,如何把它和:革命利益的内在联系发掘山来。


多年以后,石言提及这场批评争论,曾颇有感慨地说:“脑子里灌进不少教条。此后六年,我没有写成一个短篇”,《柳堡的故事》改编电影也因之受到了影响。
  
【改编曾走弯路 折腾了近七年】
  
电影《柳堡的故事》虽然拍摄完成于1957年,其实它的改编工作早在小说问世的同时就着手进行厂。时为南京军管会文艺处长的赖少其看了小说原稿后,便认为可以发表且可改为电影,于是很快在南京一家刊物公开刊出,改编电影的任务则交给了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文艺科,科长沈西蒙又布置给该科创作组里惟一过去写过电影剧本的黄宗江。





当黄宗江在苏南郊外一个野战医院找到了正卧床治病的石言,两人一见相投。石言很敬重这位比自己年长而又卓有建树的行家。黄宗江则从接触中了解到石言既有战斗体验,又有写作经验,特别是当过连队的指导员,接触过作品里所写的李进那样的人物,那样的故事,执意拉住石言共同担任编剧,得到了上级批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活跃会员 宣传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7-9-5 15:24: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庆中华 于 2017-9-5 15:54 编辑

就在两人联手进行改编之际,关于小说的批评、争论相继出现,这使他们对这一题材的认识与把握陷于矛盾与困惑之中,反映在人物设计上左右摇摆、互为抵触,曾想把男主角写成一个贪图亨乐的战士,思想品质不好,和二妹子的爱情掺杂着极为不纯的个人动机,是一个受到严格批判而未能如愿以偿的人物:又曾设计男主角思想意识非常正确,政治上比较成熟,他之倾心于二妹子,完全出于一时的杂念,经过教育认清了在严酷的战争时期不应有一丝一毫的个人想法,因而断然拒绝了二妹子的爱恋,毅然全身心投人革命战争……改编工作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状态。





幸而相关领导给予关心和帮助,坚定了两位改编者写成它的信心。不仅总政文化邵的陈沂、宋之的等直接主抓,不厌其烦地看提纲,读剧本、写信、座谈,而且中宣部主管文艺的周扬也很重视,亲自过问创作方向所涉的爱情问题的处理,他曾专门作出书面提示:“最关键的一点是部队的纪律,特别是军民关系方面的纪律问题,如果这恋爱是发生在部队和驻地居民之间的话!同时又是在紧张的残酷的战斗环境中,像恋爱这类属于个人情感个人幸福的事,就不能不退到生活的极不重要的地位中去。因此在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不要只表现一种纯洁的、真正的、高尚的爱情,而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安置在生活中的适当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没有摆上,那就要成为不正确的,不真实的了。”


几经磨合,黄宗江与石言终于为作品确立了个人利益要服从革命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但归根结底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是互相结合的构想。他们让二妹子的命运与新四军的来去、对敌斗争和胜败,始终紧密相连,使之与李进的爱情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李进也被塑造成一个在党的帮助下,用集体主义一步步克服个人主义,在对敌斗争和自我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人物。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板凳
发表于 2017-9-20 16:11:47 |只看该作者
《柳堡的故事》故事好,演员演得好,感动了那一代观众的心。
      如今的电影电视剧很难有那么真实地表演并能使人感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 陕ICP备12000739号-1 )

GMT+8, 2025-1-25 17:38 , Processed in 0.0230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影中国 | 老电影与音响 X2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