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记忆中的时代影像 本报记者 王国伟 在省城太原,有一位收藏电影放映机的青年收藏者,他叫孙小军。在他的家里收藏了一些建国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几部电影机,各时期近一百部电影拷贝。早听闻他津津乐道地不止一次给我讲他自己收藏电影机如何如何的喜欢,所以选个良辰吉日,我带着相机去探访了他的家。 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在客厅的一台看上去很精巧的电影放映机,他说这台长江牌16毫米的电影机是他的最爱。在放映机里,按放映影片的宽度,可分为70毫米、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等不同的放映机。褪去机器外壳,我细细地端详,想知道在看上去这么简单的机器上,胶片是怎样快速滚动播放出来的。迫不及待的我要求找一部拷贝片给放一下。他拿出一个铁盒,拿出一盘拷贝,那是一盘16毫米的黑白影片。他娴熟地把胶片上到机器上,开关打开的一瞬间,我也怦然心动。胶片随着传送轴快速旋转,“哒哒哒”的声音在我小的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的记忆。一部《三进山城》跃然墙上。我好奇地盯着机器的亮光处看着这个铁家伙是怎样把胶片的影像投射到幕布上的,也许那个年代的影片受拍摄和制作设备技术的局限,再加上胶片可能多次拷贝和保存年代较长,我们脑海中记忆的那种略带跳跃并伴有划痕的画面成了我们对电影放映的很明显的记忆特征。他给我介绍电影机放映的原理,我通俗的理解,电影机形似一种快速运转的动态式超级幻灯机。随后《痴情女子》、《地雷战》、《苦菜花》等几部老式电影的片段,给我带来别样滋味。随后他还拿出了几台术语叫溴污灯、氙灯的设备,这里说到的灯是机器里关键的组成部分,因为胶片都要通过灯光的照射才能通过镜头映射到银幕,而不同材质灯泡的光的强弱决定着一台机子放映效果的好坏,这是放映机专用的灯泡,不同时期改进的灯也是能代表一个时代的。这几台放映机都是他的最爱,在给我介绍的时候手里还不停地擦拭着,件件如珍宝。 机器欣赏罢,下午的阳光斜斜地从窗口照射进来。我们坐在落地大窗的阳台的藤椅上,听着他收藏的一台老式唱片机播着刺啦刺啦的红色歌曲,品着一盏清香怡人的西湖龙井,无比惬意。他说在小时候每当村大队有电影放映,他便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去赶场,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十里八村的电影在各村停留一站放一部影片,他们场场不落,有时甚至跑20多里路去别的村子看。时间长了,放映队的人就都认得他们几个小鬼头,干脆队里连他们的伙食也管了。他说在那个以骑棍马、打土战为乐趣的童年世界的孩子眼里,活灵活现的荧幕才是儿时脑海里最生灵活现的回忆。 我想今后我也会收藏一台,一个时代的产物正是我们对美好生活憧憬和展望的最好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