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修复版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放映
对于资深影迷而言,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具吸引力的展映单元莫过于4K修复单元。2013年起,上海电影节开始展映4K修复电影,当年放映了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影迷得以在大银幕上感受半个多世纪之前电影巨匠大卫·里恩创作的史诗级作品。从2014年起,上海电影节正式设立4K修复单元。2015年,莱昂内黑帮经典《美国往事》以加长版的形式再现银幕,让一千多人的影厅沸腾。如今,4K修复当之无愧成为影迷最受追捧的单元之一。
今年4K修复影片每一部拿出来都是大师级作品,包括展现美国大城市中产阶层焦虑的伍迪·艾伦代表作《曼哈顿》,也有描绘意大利平静农村生活的《木屐树》,有吕克·贝松的动作经典《这个杀手不太冷》,日本导演沟口健二两部代表作《残菊物语》与《雨月物语》,还有奥斯卡颁奖乌龙搭档的成名作《雌雄大盗》。
当然,《七武士》无疑是其中的最强影片,这份来自日本东宝公司2016年的最新修复版拷贝,由修复人员邀请到黑泽明长期合作伙伴野上照代女士做顾问,尽可能恢复影片的原貌。据了解,上海国际电影节方面支付了天价放映费才获得了该片的放映权,也是该修复版本的内地首映。
另一部让影迷期待的是林青霞的大银幕处女作《窗外》的4K修复版本。这是由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积家,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工作室合作修复的电影。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爱情经典,《窗外》在华语电影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捧红了林青霞和秦汉,奠定了两人近二十年银幕情侣的基础。
本届上海电影节期间,郁正春导演来到放映现场与影迷们交流。他拄着拐杖站在台上,和观众一起分享林青霞出道时的光彩,时光倒流,当少女时代的女神出现在大银幕上时,影迷难掩心中怀旧之情,《窗外》宛若新生,也带领观众重温逝去的浪漫。
《经过中国》修复版上映时增添了现场配乐
另一部修复电影《经过中国》由美国导演布拉斯基拍摄于1917年,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包括上海的风土人情。如果单纯地放映这部电影,可看性不强,因为是默片。这次电影节邀请到了当代日本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的大友良英为现场配乐,让默片有了新的生命。
在这个电影生命只有一周的时代,去大银幕感受老电影宛如朝圣。色泽怀旧,画质清晰,细节无限接近逼真,又有时光积淀的厚重。好像这样的一百分钟,才算是真正的“看电影”,才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吴觉人看来,无论是哪一类的修复,对于电影文化而言,都有其意义,如果电影院里只有新片,电影观众就会成为没有历史的观众,电影文化就无从谈起。“我不认为一个好片子的时效性像院线里只有一两个礼拜,它可以不停地生产意义。就好像老电影单元,观众还是这么多,现在观众和当时观众早就不一样了,但是可以产生与当下有关的美学体感。”
是技术更是艺术
2012年之后,随着胶片时代的终结,数码技术的提升,经典电影修复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传统拯救老电影的办法是将其转成2K数字版,如今4K修复技术则更为流行。据积家北亚区行政总裁马思德介绍,修复师们会对素材进行整理、清洗、修复和调色。再使用4K扫描记录仪进行扫描,并输出至硬盘阵列,将传统胶片转化成数字版。从银幕呈现效果来看,当经过4K修复的影片投射在大屏幕上时,观众能够看到更加细致入微的影片细节,微妙的光影和色彩变换以及更加贴近当时拍摄时的场景。
对于电影修复而言,并非越清晰、看上去画质越高越好,那样很容易让画面显得锐利,损失了胶片的质感。重要的是还原最初的样子,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色温、色差,光线的明暗都需要研究,电影的时代背景也需要考虑进去,做一些研究和资料搜集的工作。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林文淇曾经提到,大家熟悉的《恋恋风尘》修复之后太“干净”了,原来的味道就没有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与积家以及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工作室合作已有六年,修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舞台姐妹》《英雄本色》等十部作品。下一部电影修复计划也于日前正式公布,将修复1994年上映,由黄蜀芹导演,巩俐、尔冬升主演的人物传记电影《画魂》。吴觉人告诉第一财经,之所以选择博洛尼亚工作室,是因为他们的修复人员具备丰富的亚洲经验。博洛尼亚工作室修复了很多菲律宾、印尼电影,去年修复了缅甸现存的第一部电影,应对不同的拍摄介质,有不同的拍摄方案。“修复不是PS,需要有电影史知识、对电影技术史非常精通。”
《一江春水向东流》已经有了修复版
中国电影修复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买机器的问题,还需要一系列科研过程。吴觉人说,比如用富士和柯达拍摄的影片修复方案是不一样的:“当年在上海电影技术厂,我采访过那些老的洗印车间员工,他们每个人都有几个专利,这才是一线的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当年上海电影技术厂洗印产量这么高。”
位于闸北宝通路449号的上海电影技术厂曾是国内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洗印基地。2012年胶片淡出电影市场之后,去年十月,关闭了最后一条电影胶片拷贝洗印生产线,开始转入数字化生产,参加老电影的数字修复工作,刚刚修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405谋杀案》。国内另一个官方修复机构是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民间这一领域则因为实验室成本高昂,利润微薄,目前并没有太多资本介入。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告诉第一财经,“关于电影修复,我们刚刚起步,在工艺精度方面还有不少的差距。当时修复《舞台姐妹》的时候,意大利人并不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电影是什么样子,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当初用的什么胶片,用的什么洗印药剂,这些参数都是为了恢复胶片本来的面目,如果这些都不知道,技术再高超也修复不了。”
“我们把摄影师、美工师的创作阐述都找出来,关于颜色的依据就是谢晋导演阐述。里面有一句话是我们要追求淡雅的风格,颜色太浓显然就不行。1964年是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文化部为了保证这部电影的创作,用最好的柯达胶片拍的。柯达比一般的国产胶片饱和度、色彩还原度好得多,提供给工作室,他们就知道六十年代柯达胶卷成像应该是什么颜色,就有一个依据。修复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干的。”
欢迎光临 电影中国|老电影与音响 (http://ldyzg.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2 |